7月15日,扬州市人大法工委协同社会建设委、市人社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扬州市高技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即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扬州高技能人才工作迈入法治化新阶段,为当地“三个名城”建设和“613”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当前,扬州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数据显示,2024年底全市技能劳动者达9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1.25万人,但在焊工、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仍存在缺口。扬州市人大法工委负责人表示,制定《条例》是落实国家“大国工匠”战略的具体实践,也是解决全市技能人才结构性矛盾的必然选择。

  《条例》起草历时两年半,调研覆盖50余家企业和院校。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吸纳建议。发布会上,扬州市职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许开维、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吕远东、新大洋造船有限公司人事部长周华丽等4位建言者在现场获颁《立法建议采纳证书》。

  《条例》共24条,聚焦六大关键领域。在培养体系方面,明确构建“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的培养模式;在引才稳才方面,建立紧缺技能人才和高技能领军人才分类引进机制,为其配偶、子女提供公共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保障服务;在评价激励方面,推行“新八级工”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健全多元化评价制度,鼓励企业自主评价并推动技能等级互通互认;在产教融合方面,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工匠学院,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在特色传承方面,针对扬州“三把刀”、刺绣、玉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规定对传统手工技艺项目高技能人才给予支持,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在氛围营造方面,要求加大高技能人才宣传力度,在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设立高技能人才兼职辅导员,从青少年抓起培育崇尚技能的社会风尚。

  值得一提的是,该《条例》充分融入扬州文化基因与产业特色,针对扬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明确“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专门支持”,通过资金扶持、技艺传承基地建设等方式,让扬州玉雕、漆器等传统技艺在现代产业发展中焕发新生。同时还将“扬家匠”品牌建设写入法规,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市人社局表示,将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扬州师傅”,提升城市竞争力。

  《条例》还直面当前高技能人才发展中的堵点难点,推出多项创新举措。明确“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参照相应学历报名参加企业事业单位招聘活动”的政策,为其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并鼓励企业实行年薪制,对特殊贡献人才“特岗特酬”,注重发挥退休高技能人才余热。

  《条例》的实施是扬州人才工作的重要里程碑。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将以立法为引领,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高技能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浓厚氛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李涛 刘晓艳 赵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