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7月16日电(张本甫)七月的南通,潮涌江海,群贤毕至。2025年“清华博士南通行”暨“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南通站活动,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火热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及世界各地知名高校的海外博士等近200人齐聚南通,与中天科技、惠生清能、浩力森等重点企业面对面对接洽谈,共话产业图景,共绘创新蓝图。
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活动,是第十五届南通“江海英才创业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江苏省落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打头阵”要求的具体实践,标志着南通开发区在“引才、育才、聚才、用才”上的新探索、新突破。
一场对接: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在南通,科技的逻辑和产业的逻辑不是平行线,而是融合共振的‘黄金曲线’。”活动现场,南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曹海锋的这番话引发博士嘉宾们的热烈回应。
此次活动以“一路向南 通向未来”为主题,由清华大学、江苏省人社厅、南通市政府共同主办,精准聚焦江苏“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面向船舶海工、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通过一对一、面对面方式,组织百余名博士与南通本地40余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沟通。企业共推出198个高质量岗位,开出最高年薪100万元的“引才价码”,现场即有40余位海外博士达成初步意向。
这不仅是一场人才与岗位的“双选会”,更是一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质量“牵手会”。
一场策应:“科技-产业-人才”三链融合
“举办这场活动,就是为了搭建用人单位与高层次人才对接合作桥梁,深化清华等顶尖高校与南通的校地合作。”南通开发区人才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我们希望让博士不仅‘走进来’,更能‘留下来’,最终‘生根发芽’。”
近年来,南通开发区坚持“人才强区、人才强链、人才强企”理念,把人才作为破解产业瓶颈、激活发展动能的“金钥匙”。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以精准引才的“刻度”、政策赋能的“温度”、组织保障的“力度”,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打头阵”的要求转化为实打实的“开发区实践”。
仅近五年,南通开发区已累计对接服务26名海外人才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51名具有海外背景的高层次人才获得区“星湖计划”资助;成功引进了包括国际顶尖海洋工程专家高震院士、国际知名机器人专家潘增喜教授等多位重量级人才,这些顶尖人才已成为南通开发区企业技术攻关的中坚力量。
一位代表:留美博士的“南通选择”
活动现场,一位特别的南通新市民引起了关注。他是章扬,复旦双学士、美国普渡大学化学博士。
2023年,章扬辞职回国创业,走访20余座城市后,最终被南通打动。他说:“是南通的诚意,让我这个技术宅,放下顾虑,选择扎根。”如今,他的企业——源求新材料,已与本地企业高化学达成中试合作,承担多项“卡脖子”技术攻关任务,其研发的球形催化剂性能超越国际标杆,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60%。
“南通开发区人才部门不只是‘招我来’,还帮我‘走下去’。”他感慨,从厂房租金到客户资源、从人才补贴到家庭关怀,“几乎无缝衔接,贴心到家。”如今,他既是企业掌门人,也是城市代言人:“通江达海处,才聚天地宽。”
一种机制:全生命周期“人才养成记”
“我们从来不认为人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一场全生命周期的共建。”中天科技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钱蒋锋介绍道,作为本地民营龙头企业,中天构建了集“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于一体的系统体系。
一方面,企业精准对接高校科研资源,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共建联合实验室、设立“中天班”;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打造“启航—远航—领航”的三阶段培养体系,提供挑战性任务、技术攻关平台、国际合作通道,让人才“能飞得高、落得稳”。此外,“精神家园工程师”制度、双通道晋升机制、高品质生活配套,更增强了员工归属感。
“我们不缺机器,我们缺能点亮机器的人。”钱蒋锋表示,正是海内外人才的持续引入,为中天科技在新能源、光纤通信、深海装备等领域不断突破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种活力:青年博士激活企业“生态圈”
“真正的人才引进,不只是‘人来了’,更是‘势聚了、心动了、活力生了’。”2023年通过“百博行”引入中天海缆的博士葛旭飞如是说。
他所研究的电缆绝缘系统寿命预测技术,正是企业解决深海输电关键难题的“短板”。短短一年内,他已参与多个核心项目,带动产品转型升级,提升了企业国际竞争力。他说:“企业愿意给予舞台,我们就愿意全力以赴。”
浩力森人事经理刘倩也表示,博士不仅带来了技术、项目、资源,更激活了组织文化,带动员工团队“向学、向新、向上”,成为企业创新活力的源头活水。
一座城市:打造人才“新磁场”
章扬团队研发的球形载体,圆得不仅是科研梦想,也圆了人才落地南通的愿望。
南通市始终把人才优先作为强市之基,以“人才新政4.0”构建覆盖大专至博士的综合补贴体系,打造从“一张床”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住房保障,最新发布人工智能与归国人才专项政策,以“最高礼遇”诚邀海内外英才成为南通“发展合伙人”。
而南通开发区,正成为高层次人才眼中的“惊叹号”:这里有70亿元产业基金作支撑,有600万元创业资助作底气,有“五年生活津贴”作保障,有“无事不扰、有需即应”的金牌服务作依托,还有“星湖人才”等多层次人才工程全链条托举。
从政策兑现到创新氛围,从空间承载到情感归属,南通开发区正努力将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最大增量”。
“通”江达海处,“才”聚天地宽。在南通这片现代工业新城的热土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正因人才的精准嵌合而释放出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