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艺评论与新大众文艺研讨会”成功召开,2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参会形式进行交流研讨。
本次研讨会围绕“新大众文艺发展态势下文艺评论的时代特征与社会责任”“文艺评论对创作导向”“传播机制与审美教育的介入路径”等话题进行学术交流。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张超表示,在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文艺评论作为连接创作与受众的桥梁,其使命也愈发重要——既要引领审美风向,又要扎根大众土壤,在批判与包容中推动文艺生态的健康发展。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姜江指出,“新大众文艺”已然成为文化领域值得关注的热点,这一趋势正深刻改变文艺生态和审美范式,期待通过学术交流与研讨实现理论研究的创新突破。
新大众文艺的勃兴催生着文艺评论的新样态。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宋宝珍表示,在新大众文艺的影响下,打造新戏剧样态既需要硬核的剧目演出,也需要发挥互联网强大的传输功能,做好线上线下的导引、交流与互动。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胡一峰指出,新大众文艺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艺现象描摹出精准画像,这个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文艺评论实践的突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衡正安在发言中提到,新大众文艺时代的文艺评论要打破专业的界限,打破“雅”和“俗”的绝对鸿沟,建立多元的评判标准,以达到创作和评论价值的意义共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播电视系主任刘永昶以青春的视角观照议题,认为青年人是新大众文艺的主力群体,文艺评论需要紧密追踪新大众文艺的各种样式,了解青年人的心态,评论者也需要有青春态的话语表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黎杨全认为新大众文艺中的“学院评论”声音微弱,学院评论的媒介化转型势在必行,而这不仅需要“草根评论”和“学院评论”实现结合,还需要扩展传统文艺批评的标准。
新时代文艺评论如何服务文艺创作?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红侠认为,文艺评论不应是评论者个体价值观的表达,而应该是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表达,文艺评论应当服务于文艺创作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大局。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曲艺术》编审赵建新表示,新大众文艺和民间立场、民间智慧、民间情感的表达密切相关,定会形成新的文艺形态,当下戏曲的线上传播正是如此。苏州大学教授王宁审视了新大众文艺内容的特质,认为成就文艺作品的经典性首先需要沉入大众当中,敢于“俗”,然后完成超越,以达成“雅”。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副会长吕靖波认为,想要文艺评论服务好文艺创作,就需要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个通畅有效的对话机制,这要求文艺评论以“六经注我”的姿态去评价文艺创作,同时要坚持自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韩郁涛指出,作为文艺评论者一方面需要跨界学习,学会利用如人工智能类的新技术,另一方面也需要坚守自我立场。
人民性是新大众文艺发展时代的重要课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在发言中提到,新大众文艺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文艺创作的活力,同时也呼唤着对文艺创新审美经验与艺术范式的探寻,构建多样化的文艺生态是推动文艺全面繁荣与健康发展的关键。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校美育中心主任林东坡指出,艺术评论的根本价值在于人民性,艺术评论工作者需要做好自己独立的语言表达,需要在促进艺术发展的同时,有效地勾连最广大的群众和艺术的交流、共鸣,实现艺术价值的共享。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研究员赵倩认为,曲艺评论人民性的实践路径,重点在于扎根生活,倾听人民的声音,建构人民能听懂的评论语言,与此同时坚守曲艺学的立场,以确保评论的专业性。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樊波从文艺作品题材的选择、主题的确立、创作手法的更新、风格的独创等方面探讨了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仝妍表示,面对主体的多元、媒介技术的挑战、全新评论生态三种转变,新大众文艺时代语境下的艺术评论需要建立开放包容的评估话语体系及新的范式。
总结网络时代文艺评论的新群体、新媒介和新经验是探究新时代文艺评论定位与功能的关键所在。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网络文艺研究中心主任许苗苗表示,现阶段文艺评论存在普泛化和间离化的现象,这是因为新媒体提供了新的场景和新技术,民间的评论话语受到了技术的扶植,产生了一套更加贴近网络创作生态的话语体系。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许薇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重构评论生态需要文艺评论者主动进入主流社交媒体,探索新的表达机制与传播方式,同时也需要社会环境培育具有公众性、公共性和审美判断力的新型评论主体,建立健康、理性的评论机制和规范。山东艺术学院教授、《齐鲁艺苑》副主编、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牛光夏指出,要把人民性作为衡量文艺作品的一个核心标准,看作品是否贴近人民生活、反映人民情感、满足人民需求。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鲍远福认为,新大众文艺最大的特点是技术平权和技术赋能,并通常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呈现出较强的社会担当。徐州工程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尤里在发言中讨论了文艺评论守正与创新的问题,认为在新的时代环境中更应保持文艺评论的思辨价值,既要坚持专业标准、思想深度,又要面向大众,实现多元传播、创新评价体系。
“新大众文艺”已成为文艺界热词,新大众文艺的“新”,代表着文艺与大众的关系、文艺的生态和形态都在发生变革。本次研讨会从文艺评论的视角探讨了新大众文艺的发展,共谋新大众文艺的健康发展。(李想 王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