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3日,南京财经大学磷光同行实践队沿徐州大运河脉络,从历史地标到生态新貌,从文物古迹到非遗传承,展开一场深读之旅。千年水脉,曾贯通南北、汇通各族,见证商贸互惠、文化共生。今日之徐州,正以生态岸线、非遗工坊、社区课堂,把古老的融合基因转化为当代的团结实践。

  7月11日清晨,溯源之旅自京杭运河江苏段“北大门”——蔺家坝船闸启动。该闸以“最美运河地标”著称,村书记现场介绍了船闸沿革及现行调度机制;管理处负责人结合实时运行数据,介绍船闸在保畅通、促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枢纽功能。随后,实践队调研沿岸居民,从他们口中聆听运河古往今来的故事。

  7月12日,在孟家沟港,团队实地调研岸线生态恢复成果:曾经的工业岸线如今草木葱茏,货运码头与生态湿地相映成趣。“既要让运河‘活’起来,更要让它‘美’起来。”工作人员的介绍,徐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活化利用”的理念。当日下午的非遗体验环节同样内容充实、趣味十足。在苏电社区的活动中心,香包非遗传承人细致地讲解了香包制作中香料搭配的门道,还介绍了各式香包的造型寓意。讲解结束后,传承人邀请大家前往工作室参观,近距离感受香包从布料裁剪、香料填充到刺绣装饰的完整制作流程,进一步深入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13日上午,团队成员吴悠与蔡响响在苏电社区开展了一场主题团课,旨在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大运河文化的魅力。授课过程中,孩子们踊跃发言。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运河文化,团队成员李丛峻还特意准备了一道图文并茂的数学题,巧妙将知识与运河航运实际相结合,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更让他们直观感受到数学在理解运河航运等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在解题思考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

  7月13日下午,实践队走进丰财街道三角线社区“红石榴”家园,在社区工作者的引导下,沉浸式体验了一场融合家风传承、岁月记忆与道德力量的文化之旅。

  此次徐州大运河文化探寻之旅,既是一次历史回溯,更是一场现实观察。从船闸的轰鸣到非遗的幽香,从课堂的互动到社区的共鸣,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物理的河道,更是一条流淌着文化基因、凝聚着民族精神的“文脉”。它的故事,正在当代人的守护与创新中,续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