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工业设计系的50名大二学生,来到南京市浦口区的美丽乡村,开展为期6天的社会创新设计实践。“未来的艺术家”们用画笔记录古惠济寺的青砖黛瓦,用心灵感悟水墨大埝的田园风情。这场艺术与乡野的对话,是浦口以“写生经济”驱动农文旅融合的生动镜头。
就在7月8日,浦口区成立“写生发展联盟”,现场发布写生服务指南,“山水浦口·美丽新区”美术写生作品展征稿同步开启。三大片区65个点位,联动全国50家高校机构,浦口串起“风景—写生—消费—产业”的价值链条,把“看得见”的绿水青山、历史人文,转化为“摸得着”的兴旺产业和增收红利。
从“第二课堂”汲取灵感
“写生,从来不只是技法的锤炼,更是心灵的对话、精神的跋涉。”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副院长刘春看来,真正的艺术根脉,深植于脚下的土地,深植于人民的创造与时代的洪流。
祖籍盐城滨海县的刘春,如今是一名新浦口人。多年前,被这片水土打动的他,选择了在南京江北定居。于是,春雨绵绵的吴黎村、夏云笼罩的狮子岭、秋叶绚烂的大椅山、冬雪覆盖的象山湖,都成了他的水墨画主角。他的画室,就在老山脚下。
南艺与浦口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当时,师生们上山下乡来到汤泉农村,与当地农民一起劳动,同步进行美术创作。这个“第二课堂”,也被传承至今。2021年,浦口区文联与南艺美术与书法学院开展艺术共建,启动“艺术点亮乡村”的新实践。在汤泉街道新金社区赵湖组,从“我为乡亲画张像”到“同雕乡土、共塑湖山”雕塑展,从艺术堂屋打造到乡村美术馆建设,经过5年雕琢,传统村落蝶变为网红打卡地。
城乡交融的浦口,是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既有一山两水的“诗和远方”,也有鸡犬相闻的“美丽乡愁”。近年来,浦口区对接高校艺术专业户外写生的教学需求,精选老山、临江和汤泉三大片区65处点位,向全国50所院校机构发出邀约,以校地共建、产教融合的模式,为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素材,为乡村发展激活“美丽动能”。
广袤的大地,就是灵感的源泉。从汤泉的九龙湖畔到响堂的栀子花田,从桥林的春江岸线到老山的森林公园,每年,数以千计的莘莘学子蹲坐在沃野田畴,穿行于山林江岸,用画笔记录时代巨变。更有不少来自大江南北的写生爱好者,不远万里前来感知浦口的生态之美、城乡之美、人文之美。
让“写生经济”吸足养分
动辄数十人上百人的写生团队浩浩荡荡进村,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师生们的吃住行等消费都留在当地,还能衍生出写生用品租售、画作展示交易等业态……近年来,打破乡村旅游“潮汐效应”的“写生经济”,已成为撬动农文旅融合的新支点。
与风头正劲的安徽黟县、河南林州相比,浦口角力“写生经济”,有其“先天优势”。除了得天独厚的生态基底,与主城一江之隔的区位让它坐拥交通之便。50多所在宁高校,又是庞大的写生客群。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知名艺术理论家刘伟冬就曾做过调研,南京的院校大多开设了艺术相关专业,“浦口还有‘金陵四老’的艺术积淀,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文旅健康,是浦口的主导产业之一,美丽乡村又是浦口文旅消费的主阵地。如何用“写生经济”的妙笔,勾勒乡村振兴的画卷?浦口区出台《关于培育写生经济的扶持办法》,通过设立“写生经济”扶持专项资金,给予创作团队住宿、交通、点位、文创等方面的支持。写生创作团队单次活动住宿补贴最高2万元、交通补贴最高1万元;经审核的团队可享受写生场地费用全免优惠;写生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产生经济效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补助,最高2万元……浦口用一系列精准扶持政策,打开艺术创作、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不仅要高校学子的常来常往,也要名家大师的落地生根。正如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周京新所说,浦口是一个值得每年都来、每个季节都来的采风点,你可以在这里画上个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已经有人把周京新的理念付诸实践——言恭达把自己的工作室“抱云堂”放在响堂水库旁的向山文化空间,刘伟冬的“艺术振兴乡村高能实验场”选址老山脚下的兴隆组,而南艺设计学院王克震老师更是在4年前就将“打·做”工作室搬到响堂,带着学生在这里当起“铁匠”。7月8日写生发展联盟会议上,张永、徐亚慧、李建鹏3位青年画家的“回响·栖山空间——响堂艺术家工作室”也正式落户。
为“精致江北”蓄势聚气
浦口区“写生发展联盟”成立当天,“山水浦口·美丽新区”美术写生作品展同步面向全国征稿,鼓励各地创作团队亲临大江北岸,用画笔描绘“自然山水、历史人文、现代城乡”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
与国家级江北新区一体融合发展,是浦口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头等大事。用一支笔共同打造“江北新主城”的新名片,让更多年轻人才通过一幅画看见浦口、选择江北,是此次大赛的初衷。值得关注的是,浦口区公布的65处写生点位中,位于江北新区的长江大桥、定山客厅榜上有名。相关负责人透露,将从征集到的作品中遴选出100件优秀画作,计划于明年年初在南京美术馆展出。
发展“写生经济”,不能只算经济账。响堂的实践已证明,艺术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不仅能改变村落的物理空间和产业结构,更能重塑村民的精神世界。小山村入了画,原住民也成了画中人,他们增加了收入,开阔了视野,告别了陋习,主动当起家乡的“推介官”。在村里当导游的响堂媳妇孙娟就感慨:“吵架少了,笑容多了,精气神不一样了。”
艺术浸润,重新定义了城市审美。当前的浦口,正加快推进“江北新主城”建设,无论是老城更新还是新城开发,都需要以“精致江北”的标准与新区一体协同。一批乡村规划师、新锐设计师跨江而至,让灵感创意在“梦想之城”照进现实。
浦口还会迎来更多的重磅嘉宾。刘伟冬分享的一个故事颇具代表性——当他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做客响堂时,范迪安立即被这个老山深处的村落打动,当即承诺:“以后一定要来这里写生。”(浦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