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四届南通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举行总决赛。江苏乾融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叶晓明连续担任三届大赛总决赛评委会主席,她敏锐感知到一种趋势的涌动:“项目质量一届高过一届,颠覆性创新层出不穷。”她的观察,折射出南通这片江海交汇之地正在发生的人才磁吸效应。一场大赛何以成为撬动城市引才能级的支点?答案深藏于南通独特的聚才密码之中。
“在担任评委的这几届赛事中,我亲眼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兼具‘硬核实力’与‘市场潜力’的优质项目——它们不仅在深海科技、脑机接口、半导体、新材料等尖端领域实现了突破性乃至颠覆性创新,更难能可贵的是,所有项目都有着清晰的产业化路径,从技术研发到落地转化的逻辑链条完整可追溯。”叶晓明说。
江海奔流,不舍昼夜。南通深谙人才与城市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四届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以其精心的机制设计,将昔日分散的赛事资源拧成一股绳——科技、工信、人社、财政多部门协同发力,产业基金、创投机构、“江海英才贷”等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从项目初生到落地壮大,全生命周期的支持网络悄然织就。这不仅是物理层面的资源整合,更是城市精神的集中展现。于是我们看到,四届大赛累计吸引2300余个项目参赛,395个项目在南通沃土扎根,是城市以全局之力托举千万创新创业梦想的诚意和初心。
当前,南通正处于产业提质增效、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既需要标杆项目引领方向、链主企业带动生态,也需要初创种子积蓄动能、高潜力企业填补空白。叶晓明作为评委会主席,一语中的南通参赛项目特质,即“扎根本地、激活优势”。她直言,参赛项目的覆盖领域极具针对性,无论是与南通船舶海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深度契合,还是与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精准对接,抑或是与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的协同互补,都牢牢围绕着南通产业发展格局。
也正是由于这种特质,大赛项目的整体质量呈现出逐年跃升的态势,每一届都能带来新的惊喜。例如,本届大赛中,国家级人才黄培山团队的“深海钻井关键设备的研发和国产化”项目,直指海洋产业痛点并填补国内空白。“南通始终以‘产业化’为核心导向,更注重技术与市场的结合。这种务实底色使大赛超越了单纯的人才展示平台,成为南通产业转型的‘储备库’与‘加速器’。”叶晓明说。
技术种子萌发也离不开资本活水的精准灌溉。大赛平台积极联动产业基金、创投机构与“江海英才贷”等金融资源,为项目提供全周期支持。第四届大赛已落地的83个项目形成8932万元的累计投入、实现3238万元销售收入,充分证明了资本与项目高效匹配的转化力。叶晓明掌舵的乾融控股便是践行者:早期投资澳斯康生物(南通),助其成长为南通首家独角兽企业;在新材料、高端设备领域亦多点布局南通企业。
赛事并非孤岛,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与“江海英才创业周”同频共振,构成“以赛引才、以产聚才、以情留才”的生态闭环,形成了强大的磁场效应。千企万岗招聘会敞开怀抱,“万名学子南通行”铺设归途,AI人才“通8条”、归国人才“通9条”等人才新政精准滴灌——多维度、立体化的揽才网络,覆盖了从购房安家到技能提升的全方位需求,直击人才安居乐业的核心关切,使人才在南通不仅“落地”,更能“生根”。中国研究生智能建造大赛选择将南通作为长期承办地,正是看中城市雄厚的建筑产业积淀与东南大学等高校的智力支撑,再次印证了“产业沃土+创新平台”对高端资源的强大吸附力。
数据是大赛成效最有力的明证。截至今年6月,前三届已落户的人才项目,共投入真金白银17.3亿元,实现13.2亿元销售收入、5577万元利润回报;累计申请844件发明专利,获得556项专利授权,3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涌现,共同勾勒出人才经济澎湃的脉动。江苏达通电子公司从大赛摘冠到销售收入破亿的跃升,成为“以赛兴业”的生动注脚。这些项目吸引国家级人才29名、省级人才82名,其中博士150名,405人拥有硕士以上学历。这种高层次人才的汇聚,为正在攀登创新高峰的南通积蓄着磅礴力量。
当“深海钻井关键设备的研发和国产化”与“植入式高通量脑机接口专用芯片”在第四届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摘得桂冠,大赛的掌声不仅献给技术的突破,更指向这座城市日益清晰的科创雄心。
南通以江海为名,亦以江海般的胸怀拥抱天下英才。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的实践昭示:聚才之道,不仅在于搭建平台,更在于以系统思维织就资源协同之网;不仅在于招引个体,更在于构建“人才—产业—城市”共荣共生的有机生态。当人才项目汇入产业江海,当创新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破浪前行,南通已然握紧面向未来的金钥匙——人才奔涌之处,即是希望生长之地。(范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