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江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绿动”实践服务团队充分发挥专业特色,深入社区开展“学趣味科普度快乐暑假”系列公益活动,为当地小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科学体验。自7月8日起,这支由物理师范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先后走进江苏镇江西街社区、象山街道陈家门等多个社区,通过趣味实验、互动游戏等形式,让百余名孩子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科学魅力。
在科学实验课堂上,团队成员巧妙运用专业所学,将复杂的物理原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气球吸纸”实验让孩子们直观感受静电的神奇力量,“肥皂小船”演示了液体表面张力的奥秘,“鸡蛋沉浮”则揭示了密度变化的科学原理。特别设计的“牙签站立挑战”更是引发孩子们浓厚兴趣,通过反复尝试理解力学平衡的奥妙。“原来科学这么好玩!”参与活动的孩子们纷纷表示,这些实验让他们对物理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与此同时,团队还将环保教育融入科普实践。在象山街道陈家门社区,志愿者们创新开发了垃圾分类科普课程,通过自制思维导图教具,将“可回收物物理属性”“厨余垃圾降解原理”等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互动环节中,“垃圾分类大比拼”等游戏让孩子们在竞技中掌握分类技巧,不少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指导家人正确分类垃圾。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团队指导老师介绍,此次活动特别注重发挥物理师范生的专业优势,所有课程都经过精心设计,既确保科学严谨性,又符合儿童认知特点。据悉,团队已累计开发8套系统化科普课程,服务时长超过200小时,其特色课程体系涵盖物理实验、环保知识、科学手工等多个领域。
西街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这些物理专业的师范生用专业和爱心,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科学之窗。”多位家长也反映,孩子参加活动后不仅对科学产生兴趣,更养成了观察生活现象、主动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江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暑期实践是学院“专业+服务”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既锻炼了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又服务了社区需求。未来学院将继续支持此类实践活动,让更多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用实际行动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朱建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