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睦族星火·共绘湘情”实践团深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他们通过推广普通话、非遗传承、直播助农、公益帮扶等多维度行动,深化民族交流,助力乡村振兴,在实践中奏响民族团结的青春乐章。

  推普连心促融合 搭建民族“语言桥”

  普通话推广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实践团先后赴夯吉苗寨、碗米坡镇等地,走访村寨、社区、集市进行调研,通过发放手册、情景互动等方式,聚焦交易用语等实用场景,帮助村民提升普通话交流能力,为乡村发展注入“语言动能”。

  此外,实践团还开创了面向儿童的普通话趣味实践课堂。在迁陵镇民瑞社区,团队成员以生动案例讲述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身体拼汉字”“童声颂中华”等寓教于乐的课堂模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实践团以儿童教育作为关键切入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非遗传承焕新生 文化赋能“新引擎”

  湘西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实践团化身“文化寻访者”,走进夯吉苗寨、沙湾村,探访苗拳传承人龙承道、苗鼓传承人石平青、土家铜铃舞传承人魏品付等非遗“守艺人”。从他们口中聆听传承故事,感受热爱坚守,亲身领略非遗魅力。

  龙承道老师讲述了苗拳历史及“苗拳进校园”的创新传承模式;石平青老师展示了苗鼓的多样种类与生活应用;魏品付老师则深入阐释了土家铜铃舞背后的梯玛文化内涵。实践团成员认真倾听、记录,采访过后,主动学习体验苗拳、苗鼓、铜铃舞等技艺。他们还化身“新媒体宣传员”,将所见所感制作成短视频,通过自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为乡村文化振兴开辟新路径。

  产业调研促发展 电商助农“致富路”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实践团深入夯吉村青年创客之家、碗米坡镇农产品展示馆以及各大集市,调研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吕洞山镇政府与驻村工作队积极筑巢引凤,支持创建了夯吉村电商中心和青年创客之家,吸引众多青年返乡创业。“吕洞山小帅”龙爱便是其中一员。实践团成员走进他运营的“吕洞山优选”直播间,化身“助播”,推介茶树菇、葛根面条等特产,成员们将课堂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能力,真切体验了新媒体如何为农产品拓宽销路、为农户增收赋能。

  在碗米坡镇,镇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张光平介绍,当地依托“公司+农户”模式,整合辣椒、猕猴桃、油茶等资源,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有效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难题,推动“山货”出村进城。队员们通过参观展示馆,切身感受到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销售模式,见证了产业振兴带来的乡村蝶变。

  公益帮扶暖人心 民族团结“同心圆”

  实践团还走入乡村家庭,关照独居老人及学龄儿童,并前往社会福利机构开展爱心帮扶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关怀。

  在夯吉苗寨,团队成员们纷纷化身“小老师”,悉心辅导村寨儿童的暑假作业,为孩子们答疑解惑。他们带着粮油慰问品看望独居老人石德香婆婆。在保靖县社会福利院,实践团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欢乐与陪伴:辅导课业、组织趣味游戏,并收集“微心愿”,为孩子们送上书籍、文具等礼物,为福利院老人们拍下“银发相集”。在民瑞社区民族团结主题小课堂,“指尖传非遗”“共绘民族同心圆”“跃动民族魂”等寓教于乐的课堂学习火热开展。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睦族星火·共绘湘情”实践团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诠释担当,乡村振兴的星星之火因青春力量的注入而更加璀璨。(江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