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司法审判活动中的应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崇川法院积极拥抱科技浪潮,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加强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以司法智能化推动审判工作现代化。
7月17日,崇川法院“工农路1号”学堂第27讲如期举办,东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东南大学)教育特色基地主任、东南大学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禄生以《大模型时代法官的人工智能素养》为题作专题讲座。崇川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陆燕红主持讲座,各部门业务骨干聆听讲座。
王禄生系统分析了通用大模型与法律垂域大模型的发展历程与技术特征,以东大自主研发的“法衡大模型”为例,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法律垂域大模型的法律文书生成、案件分析研判、法律知识问答、法律规范检索查询等功能,同时讲解了大模型知识幻觉、数据安全、价值判断等能力限度,并前瞻性地讲述了法官职业的未来发展动向。他认为,全面的大模型知识素养、基本的大模型技术素养、敏锐的大模型风险素养、专业的大模型应用素养是未来法官应当具备的人工智能素养。
陆燕红表示,本次讲座系统阐述了大模型时代背景下法官应具备的四重人工智能素养,涵盖大模型时代图景、法律能力及法官能动回应三个方面,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深刻的启发价值。希望干警通过此次学习,理解新技术对司法的深层影响,将人工智能素养转化为办案能力,提升审判质效;同时,双方依托“数字法学工作站”平台,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推进学术成果与司法实践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崇川法院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以全流程无纸化网上办案体系为基础,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打造科技审判新模式。坚持特色化发展路径,持续优化自主研发的“e简智审”系统,将其与“全场景智能辅助系统”深度融合,积极推广“诉服e空间”等智能平台,实现诉讼服务智能化、审判辅助精准化。依托数字法学工作站,深耕数字法学研究。通过数字化改革,案件审理效率显著提升,为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王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