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前沿城市,近年来,扬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为抓手,在生态保护、社会治理、产业升级等领域,走出了一条具有扬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7月22日上午,扬州市围绕“聚焦‘四个着力点’全力冲刺决胜‘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系列主题举行第3场新闻发布会,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分别介绍了该市“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这一领域的工作情况。
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一江清水
清晨的三江营湿地,东方白鹳振翅掠过水面。这片曾经的砂石码头,如今已成为省级“生态岛”试验区。都说鸟类是最好的环境评价师,扬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国权介绍,全市鸟类种类已从2013年的190种增至31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从零星观察到稳定栖息60余只。
铁腕治污换来碧水长流,数据显示,长江干流扬州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标准,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水质连续13年达标。这背后是一组硬核数据:累计关闭化工企业481家,拆除长江岸线违规设施120余处,复绿152万平方米;建成污水管网超5000公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至69.71%。
在全国首创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中,扬州投资近300亿元实施68项工程,退养还湖9.42万亩,建成十大生态中心。三湾湿地公园从“城市伤疤”变身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美丽扬州数智立体化监测项目更是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了环境问题“发现-分析-处置”全链条闭环管理。
织密平安网络 创新社会治理
今年以来,扬州市公安系统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广泛的各类治安突出问题,强化乱点整治、犯罪打击,在护稳定、保民生、促发展上持续发力,取得一定成效。
警网融合,构建起社会治理新格局。据介绍,全市739名社区民警精准对接6125个网格,13.5万名“红袖标”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邗江区“邗之盾”宣防队、生态科技新城“云格”警务等品牌矩阵,推动群防群治提质增效。数据显示,今年涉娼涉赌警情同比下降超20%,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2%。
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扬州公安机关连续6年出台惠企措施,建立三级警企联络制度。106家派出所实现28项服务“一窗通办”,“帮代办”服务满意率达100%。
构建立体交通 赋能区域发展
盛夏时节,北沿江高铁建设现场热火朝天。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大动脉”,将让扬州融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据介绍,“十四五”期间,该市交通投资达840亿元,创历史新高。连淮扬镇铁路让高邮、宝应结束“地无寸铁”历史,扬泰机场晋级国际机场,港口吞吐量突破1.6亿吨。
水陆空联动的立体交通网正在成型,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321.5公里,287.3公里高等级航道网加速构建,6台自助办证机、流动办证车让服务触手可及。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宏雷透露,“十五五”期间将重点打造沿江、沿河、跨江三大通道,建设江淮区域集装箱枢纽港。
做活水文章 润泽民生福祉
近年来,扬州水利系统扎实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擦亮了“水韵扬州”金字招牌,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贡献了水利力量。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水利建设投资超百亿元,筑牢水安全屏障。长江堤防加固、里下河治理等工程相继完工,建成幸福河湖327条,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57%。创新的“水权贷”已发放2.4亿元,惠及15家企业。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扬州年均向北方输水超10亿立方米,相当于70个西湖的水量。
扬州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市水利系统将以构建现代水网体系为引领,抢抓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机遇,不断推动水利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安全护航 助力产业腾飞
目前,扬州正在加快推进“制造强市”和“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制造强市的部署要求,2024年,扬州市应急管理局围绕“中心大局、社会需求、企业实际”,聚焦6大主导产业集群和13条新兴产业链,组织党员创新开展了党建赋能“6群13链”安检护航行动,推动核心产业、重点企业安全水平再上新台阶。据悉,截至目前已整改隐患2348项,完成18套危化装置改造。
党建赋能,构建安全新生态。期间,该市通过组建生物医药、氢能等产业安全联盟,推动“法律联学、风险联排”等七项机制落地。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批时限压缩30%,“免申即享”政策让企业办事“零跑腿”。
据悉,接下来,该市应急管理系统将持续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企业群众获得感再提升,提升各产业链本质安全水平,为聚力打造“企业友好型城市”贡献应急力量。(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