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反映,有部分挂牌的老年助餐点运营时间不长,就已出现停业情况。请问民政部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已经停业的助餐点将采取什么措施?”市人大代表寿虹提问。
坐在对面的市民政局副局长于巧锡随即作出回答:“常州的社区老年助餐工作起步比较早,有部分老年助餐点最初是作为配送点申报的。随着社会参与逐步加强,许多同时具备堂食和配送功能的助餐点出现,替代了附近功能单一的配送点。”于巧锡同时表示,民政部门一方面将加强可行性研究,优化助餐点布局,更加精准地匹配区域内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服务力量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将及时做好助餐点动态更新,将便利和实惠真正落到实处。
这是7月17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的民生实事项目“微询问”中的一幕。
当天,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和市民代表,就常州市近三年民生实事项目中代表群众集中反映的“居家养老服务”问题,向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展开询问。
据悉,这是常州市首次开展“微询问”,旨在通过“小切口”聚焦群众身边“小事”,精准发力解决民生关切。
会上,代表们紧扣“提升养老助餐点布局及服务质效、推动养老专业机构服务向家庭社区延伸、推动长护险扩面提质及引导开发与其相衔接的保险产品”等核心问题展开询问。代表们直奔问题,点出短板不足;部门相关负责同志直面问题,坦诚回应,现场深入剖析根源、明确改进优化路径,形成良性互动的监督闭环。
如市人大代表苏叶提出,在长护险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机构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她据此向市医保局提出询问,如何规范定点服务机构工作、对服务质量进行动态监管?对此,市医保局局长刘文荣回应,市医保局对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对服务人员服务过程中通过位置打卡、人脸识别等手段进行监督把关。今后将着力加强从业人员管理,鼓励更多的从业人员通过培训、考试取得国家认定的长期照护师资格证书,推广对从业人员的实名制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上门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把关,同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机构和人员行为。
民政、医保两部门表示,将高度重视此次“微询问”中收集到的问题,认真检视民生实事项目推进中的不足,进一步改进工作、完善治理,不断提高民生实事的实施效果和完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