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洒进海门法院的调解室。建材商林某攥着起诉状的一角,气愤道:“做生意得讲诚信呀。我把货发给你,就像我把信任交到你手上,可是你到现在也不把七万元的货款给我,还想让我先把你冻结的账户解封,绝对不可能!”
对面坐着的装饰公司负责人王某垂首叹息:“除了法院冻结的那笔钱,我实在拿不出一分钱了。实在不行,你就申请执行吧!”王某坦诚的困境陈述,令调解室陷入短暂的沉寂,空气里弥漫着无解的焦灼。
就在一个月前,林某依法申请对王某的财产进行保全,南通市海门区人民法院精准冻结王某账户中与债务金额相当的存款。这本是保障债权的利剑,却在调解桌前显露出两难:这笔钱既是王某的全部身家,也是林某苦苦催要的货款,双方虽达成付款合意,却面临传统流程中需先解封再履行的程序风险。
“可以采取执前划扣的方式。”法官解释道,“将被冻结存款直接划扣至本案的案款专用账户,再通过案款管理系统向林某发放货款,同时可以保持账户冻结状态直至资金转移完成。这样,既避免了进入执行程序的时间和费用成本,也可保证资金全程在法院监管下流转。”经充分释明,林某与王某当庭达成调解协议。调解之后的第七天,林某收到了海门法院发放的案款七万元,他表示:“从签字到收款正好七天,账户全程受控让人安心啊!”王某亦得以同步解除账户冻结,快速恢复经营能力。
这起普通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清晰映照出“执前划扣”的实践价值,将周期压缩至短短一周,有效破解“保全僵局”,也让司法温度可感可触,为营商环境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信心。(施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