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射阳县龙源海上牧场的“国能1号”正式启动水下联调测试工作,这一重要进展在海洋经济领域引发广泛关注。作为全省首座风光渔一体化半潜式海洋牧场,“国能1号”的水下联调测试意义非凡,标志着我省海力风电在海洋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征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取得重大突破,为江苏省海洋牧场建设树立了全新标杆。
在能源转型与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大背景下,“国能1号”项目应运而生。海洋牧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不仅能够实现渔业资源的增殖养护,还能与新能源开发等产业有机结合,实现海洋空间的高效利用。
“国能1号”所在的射阳海上风电场,本身具备良好的资源条件。该风电场区中心离岸约65公里,涵盖 H3#、H4#、H5# 三个风电场区,总涉海面积148.88km2。场区115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为7.8米每秒,平均风功率密度为515瓦每平方米,年平均可利用小时数超3300小时,风能资源优渥 ,为海上风电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而风光渔一体化模式的引入,则进一步挖掘了这片海域的潜力。
风光渔一体化模式巧妙地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融合为一体。风力发电机高耸林立,将海风转化为清洁电能;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源源不断地产生电力;水下,各类养殖设施中,海洋生物茁壮成长。这种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同一片海域空间内,同时收获能源与渔业产品,大幅提升了海洋经济的产出效益。而且,从生态角度来看,海上风电的桩基可以为鱼类、贝类和藻类等提供栖息和产卵场所,吸引海鸟等猎捕型生物,有助于构建复杂且稳定的海洋生态食物链,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此次 “国能1号”开展水下联调测试,是对这一创新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全面检验。该项目总长53米,总宽24米,养殖水体不小于1万立方米,首次采用半潜式钢构网箱设计与在运海上风电机组深度融合 。水下联调测试将对养殖网箱的稳定性、水下监测设备的准确性、电力传输系统与养殖设备的协同运作能力等各项技术指标进行严格测试。只有通过全面且细致的测试,才能确保后续正式运营的安全与高效。
“国能1号”的水下联调测试顺利推进,彰显了江苏省在海洋工程技术方面的雄厚实力。近年来,江苏在海洋科技研发领域持续发力,投入大量资源,汇聚了众多科研人才与企业力量。从海上风电技术的不断革新,到海洋牧场建设技术的突破,一系列成果见证了江苏在海洋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坚实步伐。以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自主研发的行业首个海上风电海缆综合探测平台 ——“国能海测1号”为例,其成功首航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运维技术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这一平台创新打造“水上无人船+水下机器人”无人化海上作业模式,大幅提升海缆探测精度,为海上风电水下探测技术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国能1号”的建设与测试,同样凝聚了众多科研人员与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是江苏海洋工程技术实力的又一有力证明。(张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