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腹地,陕西柞水高考放榜的喜讯像风一样吹遍了山野。
6月26日一大早,柞水县曹坪镇沙岭村的邓海锋跟随父亲,赶了2小时的路程,只为给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组团式”帮扶团队队长、陕西省柞水中学校长李献军道声谢。这位曾因家庭特殊困难而步履维艰的少年,在学校以及高淳多方资源合力托举下,以优异成绩叩开了梦想之门。
高淳柞水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在无数个“邓海锋”的故事中在秦岭山麓逐步走向纵深。
从“你送我接”到“组团帮扶”
山高水长情相牵,隔山隔水不隔心。1996年,江苏与陕西的对口帮扶大幕拉开,烟雨江南的高淳便与秦岭深处的柞水便结下深厚情谊。
2017年,江苏52个经济较强的县(市、区)与陕西56个贫困县(区)开展对口帮扶工作,高淳与柞水的手握得更紧——两地教育系统开始频繁互访,高淳与柞水5对学校开展“一对一”结对,干部、教师挂职交流,带着问题来,揣着经验回。
在一次次的交流互访中,大家叙情谊、话教育、谋发展,不仅使两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更续写着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新篇章。
时间来到2022年,中组部、教育部组织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行动。这一年,南京市启动第一批教育人才“组团式”援陕工作,其中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组团式”帮扶团队队长李献军担任陕西省柞水中学校长、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组团式”帮扶团队队长钱自豪担任柞水县职业教育中心校长。
“这次我们不是一个人去讲课,是带着一个区的资源去扎根。”李献军的这句话道出了 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真谛。
按照“中央要求、柞水所需、高淳所能”的原则,高淳柞水两地在教育帮扶领域改变零散选派帮扶人员的传统模式,从点对点“单打独斗”升级为“组团式”协同作战。从2022年开始截至2024年,高淳共选派15名校级领导、中层教育管理者及骨干教师与陕西省内帮扶教师组成帮扶团队,开展“多学科覆盖、全流程参与、全方位赋能” 的“组团式”精准帮扶。
从最初的“你送我接”到校际结对的并肩前行,再到“组团式”帮扶的深度交融,二十余载光阴里,两地教育帮扶不仅让优质教育资源越过长江、翻过高山,更让江南的温润与秦岭的厚重,在课堂里、教案中、师生间,酿出了“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的深情。
从“输血供氧”到“造血赋能”
“不仅要送教,更要‘种’教。”这是高淳与柞水教育协作的共识。
初到柞水,为尽快摸清学校“家底”,李献军揣着笔记本穿梭在校园里,清晨去看学生早读的状态,白天坐在教室后排听老师讲课,傍晚拉着教职工在操场边聊教学困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近百次促膝长谈,让他心里有了数:“组团式”帮扶,不只是帮硬件、帮知识,更为根本的,是培育教师植人心的教育观念。
如何将教育观念延续在秦岭深处,输进当地教育“基因库”?“因地制宜、主动生长”教育帮扶主张是李献军给出的答案。他带领帮扶团队推行的“站稳课堂,写好文章”教师发展项目,以“精湛课堂、精细教研、精准作业”为三大支点,让“生本课堂”的理念在秦岭深处落地生根。
陕西省柞水中学课堂教学
如今三年过去,柞水中学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新建省级“名师工作站”1个、市县级名师工作室10个、教研平台9个、培养“三级三类”骨干教师40余名;高考成绩持续保持在98.45%以上,600分以上人数从2022年的7人提升至2025年的44人;今年高考特控线上线率达63.17%,比2022年“组团式”帮扶前提高了32个百分点……
行走柞水,这样的“亮眼成绩单”越摞越厚,有关“名师带骨干”的故事也越积越多。
“一个人的光即使再亮,也只能照到有限的范围。只有点燃了大家,光才能变成无数人的光。是李献军校长让我明白,只要找对方法,哪里的老师都能发光。”这位2003年就扎根柞水中学的数学教师王宇华,在“组团式”帮扶的春风里,从高级教师蜕变为陕西省特级教师、省级教育教学名师,并在2024 年牵头成立“陕西省王宇华名师工作室”。
王宇华老师的成长,正是高淳与柞水教育协作从“输血”到“造血”的生动注脚。
从“课堂理论”到“产业实践”
七月的秦岭,山风带着松涛的清响,也裹着离别的惆怅。7月10日,柞水县职业教育中心举行“组团式”帮扶教师欢送活动。望着熟悉的教学楼、实训车间,还有学生们依依不舍的笑脸,钱自豪心中感慨颇多。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他而言,柞水早已不是一个地名,而是生命里抹不去的印记。三年帮扶,他的脚步不仅踏遍了柞水职教中心的每一处,更延伸到了秦岭的田间地头、产业一线。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教深度融合。”在钱自豪看来,受限于地域的发展,柞水的职业教育面对着“有课堂无实践、有理论无应用”的困境。于是,他带着帮扶团队把功夫下在“产教融合”上,一边搭建东西部协作平台,把高淳的职教理念和管理经验因地制宜“嫁接”过来;一边牵着企业的手往校园里走,在苏陕共建茶园设立教学实践基地、与高淳籍企业家史月龙创建的商洛芳草园生物有限公司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这一系列举措,让柞水职教中心的学生们真正实现了在课堂学理论、到基地练技能、在实践中长本领的愿景。
然而,硬件升级、联动企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山里娃敢想、敢做。柞水职教中心的双创大赛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们对这类赛事既缺乏足够经验,也没有专业指导。钱自豪与帮扶团队的周小磊老师看在眼里,决心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入手。
柞水的木耳享誉秦岭,这不就是最好的素材?于是,周小磊带着学生钻进潮湿的木耳大棚,跑遍加工车间观察生产流程。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的主动作为,这群山里娃硬是捣鼓出了“基于物联网监控的木耳种植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并在陕西省第八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最终荣获一等奖。
老师带领学生设计木耳种植系统
高淳与柞水,相隔千里的城,因教育而牵手,因帮扶而同心。正如钱自豪所言:“离别,是为了更好地重逢;结束,孕育着崭新的开端。”当帮扶团队踏上归乡的路程,又一批高淳教师背起行囊,接续奔赴“组团式”帮扶的新征程。
书声琅琅,笑声盈盈,关于成长的教育、光明的未来、幸福的故事,依然在秦岭深处,久久回荡,生生不息……(文:罗湘雨 孔阳婷 蔡伟 图:高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