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这座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文化重镇和工业摇篮。近年来,无锡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迈出新步伐,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科技创新的加速推进和产业升级的深入实施,无锡正逐步从传统的“制造之城”向“创新之城”“创意之城”转变。

  无锡市委网信办联合新华网江苏频道推出“无锡观察”系列报道,全面展现无锡在经济社会、产业创新、历史文化、生态文旅等方面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展望,通过深入采访与实地调研,挖掘无锡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独特魅力。

大运河无锡段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新华网南京7月24日电(虞启忠) 在无锡市锡山区德力佳风电高端装备项目三期工地上,7万平方米的厂房正拔节生长。项目经理刘森指着施工进度表说:“4月10日签订土地出让合同,4月16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五证’办齐,政府部门的高效服务为项目早日建成投产、抢抓市场机遇打下了基础。按目前的进度,我们10月就能进行试生产!”

  几十公里外,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便民服务中心里,打印机声刚停,一张崭新的还带着温度的营业执照就递到了市民张女士手中。她掏出手机拍照发了个朋友圈:“在家门口,45分钟搞定外地分公司执照!再也不用跨城来回跑啦!跨区域通办太方便了!”

  类似的场景背后,是无锡以提升经营主体满意度和体验感为重点,在市场准入、涉企服务、要素保障、法治环境等方面对标一流、因企施策、迭代升级的创新实践。通过打造“无难事、悉心办”品牌,无锡正全力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向精准、高效、可感、可达的更深层次改革迈进。

  靶向施策 构建涉企服务新格局

  德力佳是从无锡成长起来的风电行业龙头企业,2018年扎根无锡市锡山区,短短几年间就成为行业佼佼者,2024年入选江苏独角兽企业榜单。从项目一期、二期,再到如今的三期,令人惊叹的“无锡速度”多次给这家企业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期项目现场,正带队在德力佳蹲点服务的锡山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监管科工作人员吕云飞说:“我们提前半年完成土地清表、管线迁移,审批环节容缺预审、多证联发。对这样的链主企业,无锡拿出了压箱底的诚意和极限的审批速度,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专心生产。”

  

  德力佳项目施工现场

  “中小微企业能够享受哪些优惠政策?”“怎样进行在线申报?”输入问题几秒后,锡企服务平台AI企服专员“福宝”就给出了答案。

  “有时候一些中小微企业自己也不知道可以享受哪些扶持政策,AI会基于企业画像,智能检索分析与企业当前阶段相适配的政策,并定制专属的惠企政策报告。”无锡市数据局数字政府处二级主任科员范滢皓介绍,“福宝”上线半年,服务咨询超1.3万次,平台响应速度从人工时代的平均3分钟缩短到现在的25秒。据锡企服务平台统计,近两年来,无锡市各级涉企部门累计兑现惠企资金18.84亿元,惠及经营主体19万余家(次),其中9.7亿余元以“免申即享”的形式发放。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的政府服务是不一样的,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对企业的帮助更大、效果更好。”无锡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无锡运用数字化手段重构涉企服务:5000余条政策被拆解成“服务颗粒”,通过惠企平台自动匹配企业标签,形成“一企一策”智能方案。对链主企业,有“土地定制+审批护航”;对“专精特新”企业,滨湖区推出126项轻微违法“免罚清单”,生物医药企业可申请最长2年的“监管沙盒”进行创新试验;对中小微企业,电子营业执照“一照通办”覆盖249项业务。数据显示,这一模式让企业办事平均耗时缩短约30%,政策匹配准确率升至90%以上。

  制度创新 打造便民惠企服务链

  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与宜兴市万石镇、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相邻,近年来,三镇交流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便利企业跨区经营,三镇达成了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跨区域通办合作意向,通过加快建立健全便民高效、标准统一、协同互信的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工作机制,真正让“多点办”“就近办”惠及更多百姓和企业。

  胡埭镇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费新喻介绍,自2021年以来,三镇通办事项从9项扩大到29项,涵盖商事登记、城市管理等5大类别。今年上半年,通办窗口已完成113件异地业务,实现让“数据跑、快递跑”代替“群众跑、企业跑”。

  

  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便民服务中心

  不仅是跨区域通办,多部门协同“高效办成一件事”也在无锡成为“标配”。无锡市新吴区梅里中学二校区项目负责人唐春阳介绍:“5月15日提交水电气网联合报装申请,5月16日四部门联合现场踏勘,5月20日全部接入搞定!这要在以前,分头申请办理,没有几个月时间根本办不下来。”

  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政策法规处处长钱韶华用“网购套餐”比喻这项改革:“用户在线勾选两项以上的服务,就会自动触发‘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同踏勘、一并接入’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流程。相比改革前,办理环节减少85%,材料减少96%,时间提速76%。”

  直击企业痛点、回应企业关切是无锡营商环境建设再升级的重点。一家企业通过“市长在线•惠企留言板”反映跨区县办理码头备案太繁琐,留言迅速生成工单直达相关部门。经协调,无锡市交通运输局将“跨区域港口服务行政备案”集中到市局统一办理,并同步优化其他4项审批。无锡还推出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按套量化登记”新政,借鉴外省市先进经验,允许房企按套解押土地份额,为58个陷入“抵押死结”的楼盘解困,让业主收房即可拿证。

  法治护航 织牢发展“安全网”

  在无锡识凌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负责人雷春拿起一个医疗手环介绍:“别看它普通,但它能隔着病床精准读数不用吵醒病人,国内能做到的产品不多。”

  这家手握“独门秘籍”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年多前却曾因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危机。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严海涛在常规执行中发现:“识凌科技的实物资产近乎为零,但专利、技术这些‘无形家当’价值巨大,一‘破’了之太可惜!”新吴法院果断启动“执破融合”创新机制,并通过“府院联动”,联合市科技局、市金融办组成“攻坚小组”,一家家银行跑,一笔笔账算透,最终说服主要债权人支持重整。短短35天,“攻坚小组”引入1000万元战略投资,化解近5000万元债务,使企业核心研发团队得以保留。如今,识凌科技的新产品正服务全国近600家医院。

  

  无锡市新吴区知识产权巡回法庭涉企保护座谈会现场

  新吴辖区内聚集了大量创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众多,发展势头迅猛。在新吴区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庭长朱逢吉刚送走参加“新知慧盾·大讲堂”的企业代表。“知识产权案年增近20%,说明创新活跃,也说明企业信任司法。”朱逢吉介绍,知识产权巡回法庭联合公安、检察院、市场监管等部门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矩阵,并运用身边真实案例开展公开巡讲,“就是要让企业知道,在无锡,企业的智慧结晶有坚强的司法后盾来保护!”

  营商环境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自2019年启动优化营商环境1.0版以来,如今,无锡的营商环境改革已迈入8.0时代。从粗线条到精细化落实,从“事事人为”到AI赋能,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宽领域规范市场行为、全链条支持企业创新、多举措保障企业权益的“无锡方案”已成为这座工商名城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