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常州场的“含金量”还在提升!还记得常州组织的外商观赛团吗?因为在一起看了场“苏超”,位于常州高新区的两家来自瑞士和日本的跨国集团,从此开启了深度合作,一场跨国企业的产业协同故事已悄然开篇。绿茵场的热情延伸成了产业链上的“双向奔赴”,跨国企业的“高新故事”有了更动人的注脚。
8公里“极速响应”
“那天我们作为助威团去看常州队与南京队的比赛,和医沛生常州基地负责人斐雷杜先生打了招呼,没想到就此结下更深厚的友谊。”回想起一个月前常州队与南京队的比赛,SMC常州营业所所长唐小峰仍觉缘分妙不可言。那天,他与SMC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清海一同到现场为常州队加油。看台上,与斐雷杜及其家人并肩的呐喊延续到场外的交流——从场上战况到场下行业,瞬间多了份亲切感。
这场相遇为产业合作迅速埋下伏笔。7月初,两家企业相约深入交流,唐小峰带着同事走进医沛生常州基地,没想到竟撞上了对方的“燃眉之急”。“当时,我们一条处于关键验证阶段的生产线急需更换一个水分离器部件,如果从市场上定制调配,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医沛生常州基地技术负责人乔杨说,验证时间紧、任务重,在得知SMC常州基地可能有库存后,双方当场达成共识。更巧的是,两家位于常州高新区的企业同在玉龙路,直线距离不到8公里——“近在咫尺”的地理优势,让高效响应更有了底气。
次日,SMC团队便带着两款水分离器上门调试,不到24小时,难题迎刃而解,产线验证得以顺利推进。让乔杨意外的是,技术团队里有张熟悉的黝黑面孔:“苏超”常州队20号球员俞耀,更一下拉近了两家企业的距离。
本地驱动本地
从深处剖析,这场高效的产业协同,绝非偶然。常州高新区制造业发达,深耕常州的“本地化逻辑”,早已成为许多跨国企业的共同选择。
作为全球自用药注射系统的领导者,瑞士医沛生集团于2022年10月在常州高新区落子亚太地区首个生产基地。仅一年多,企业又果断增资1亿欧元扩产,总投资额已达最初计划的3倍。今年6月常州基地投用后,两条自动装配产线正加速验证,预计明年进入产能爬坡阶段。“常州基地是我们‘本地驱动本地’战略的典范。”斐雷杜表示,立足中国制造、服务中国需求的定位,让企业更敏捷地响应市场,也降低了供应链风险。
这一策略正在加速推进。乔杨透露,基于本土发达的制造业,部分设备已从进口转向本地采购,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交付周期大幅缩短,将助力企业实现早日量产。
对SMC而言,常州高新区的“磁场”同样强劲。作为世界级气动元件巨头,SMC自1994年进入中国后,在常州的布局持续升级:2007年成立的常州营业所已服务本地千余家装备制造企业,今年销售额增幅预计达两位数;投资5亿元的华东基地一期项目正冲刺收尾,建成后将成为SMC在华东最大的运营中心,集物流、定制品、采购、培训、研发五大功能于一体。“常州制造业基础厚、区位优势强、创新活力足,我们看好常州、投资常州,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马清海说。
从“比邻而居”走向“协同共进”
绿茵场上共燃的热情成为联结的纽带,而合作仅仅是起点。此前,医沛生对SMC虽有了解,但从未直接对接,经此一役,双方或将拓展新的合作空间。“物流成本降了,交付周期短了,沟通效率高了,这正是本地化的优势。”乔杨说。
这种“以球为媒”的联结,早已融入企业基因。SMC北京总部也有支企业足球队,唐小峰、俞耀都是主力。热爱足球的马清海也常在常州组织跨区域友谊赛,还曾与另一家瑞士企业立达纺织组队征战“高新杯”职工足球联赛。在马清海看来,赛场上的协作精神与企业间的产业协同,本质上是相通的——都需要信任、默契与快速响应。
这场始于绿茵场的产业协同佳话,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常州实践的微观样本——医沛生与SMC原本虽互为供应链上下游,却因一场球赛和对“本地驱动本地”战略的共识而深度连接,双方基于市场规则和信任进行的“直达源头”合作,展现了市场主体尤其是跨国企业在统一大市场框架下,主动寻求跨领域、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共同做大做强产业生态的愿景。这种高效的产业协同最终将服务于提升中国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吴燕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