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帮孩子找回了健康!”7月20日上午,秋秋妈妈抱着鲜花、锦旗,还有特意准备的医生处方笔,来到常州市儿童医院普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感谢医务人员第二次帮她救回了小秋秋。

  2024年6月,这个出生仅几天的早产宝宝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这里接受了第一次手术:肠切除、肠造瘘(俗称:人工肛门)。

  2025年6月,他又因重症肺炎、多发感染,被紧急送回“老地方”。这一次,医院多学科再次集结,把他从死亡线上再次拉了回来,并帮他完成了肠道治疗,关闭了肠造瘘口。

  “拉肚子4天,呕吐伴发热1天”。6月7日,秋秋面色灰白、呼吸急促地入院。检查结果提示:肺部严重感染、血液感染指标高、休克、营养不良,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倪永成、床位医生刘晓燕当机立断:立即吸氧、补液抗感染急救。随后的十多天里,孩子反复高热、生命体征不稳定,重症医学科团队24小时床旁守护,一边抗感染补营养、一边精细化液体管理,为外科手术赢得时间。

  6月24日,秋秋病情稳定,转入普外科病房继续治疗。“按常规来说,造瘘手术后,等孩子长到3个月,各项生命指征稳定就可以进行关闭肠造瘘手术。”普外科主任壮文军分析,但鉴于秋秋的特殊情况,营养不良加上反复的肺部感染,孩子一直没能顺利关瘘,这次又发生这么严重的情况,能不能趁着这次机会,调理后帮助秋秋把肠道吻合做完,造瘘口也关闭掉?壮文军召集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影像科、营养科等开展MDT讨论。

  “孩子目前的情况确实麻醉风险很大。”麻醉科副主任匡荣多次评估孩子的情况,并与秋秋妈妈商量后,还是下定决心,为孩子尽力一搏。“再难,也要帮孩子把这一关渡过去!”

  7月13日,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秋秋被推进手术室。普外科主任壮文军、副主任医师孙海亮、床位医生陈豪等为他进行了部分肠切除、肠吻合、肠造瘘关闭手术。面对孩子稚嫩的肠道,医生们每一步都如同在“豆腐”上绣花。在麻醉科的保驾护航下,3小时20分钟后,手术成功了,大家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

  手术后,秋秋在重症医学科经过数天的精心治疗,再次闯过了呼吸关、营养关、感染关等,转入普外科病房继续接受治疗。他的吃奶量逐渐增加,肠道功能恢复良好,7月20日,他终于出院了。

  儿外二科壮文军主任说:“锦旗是肯定,更是鞭策。孩子的康复就是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杨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