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不少市民发现,手机温度计、汽车仪表盘显示的温度常常远高于气象预报数值,“预报不准”“高温低报”的质疑随之而来。近日,省市气象部门的多位专家对此进行了集中回应。
在位于南京江心洲的南京气象台草坪中央,乳白色的百叶箱静静矗立。南京市气象台的首席预报员戴竹君打开箱门,露出里面的精密传感器:“这里测量的是距地面1.5米、通风遮阳环境中的空气标准气温。”
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刘梅解释,百叶箱气温是在通风、遮阳、距地面1.5米的标准环境下测得的空气温度,这一设置由世界气象组织统一规定,能有效隔绝太阳直射、地面辐射等干扰,确保全球数据的统一性和可比性。“在高温天,柏油路面温度可能超过60℃,但这是地表辐射与空气热量的混合值,并非真正的空气温度。”
而体感温度则是另一回事。它不仅受气温影响,还与湿度、风速、太阳辐射密切相关,甚至因人而异。“同样是35℃,湿度大时人体汗液难以蒸发,体感可能达到40℃以上;而在干燥有风的环境中,体感温度会低很多。”刘梅说,年龄、衣着、活动状态等个体差异,更让体感温度难以统一衡量。这也是气象部门以百叶箱气温为标准的核心原因——它是排除干扰后的“基准值”,能为农业、交通等领域提供稳定可靠的参考,而体感温度受太多变量影响,无法成为通用标准。
入伏后,全国不少地方热到40℃以上,网络上出现了“气象局不敢报40℃高温”“刻意高温低报”的言论。戴竹君辟谣道,气象预报有一套严格的评分机制,如果预报员报温度为38℃,但实际气温达到40℃以上,预报员会被扣分。省气象服务中心工程师姚阮补充道,个体代谢率甚至心率等细微差异都会影响人体实际感受,精准量化体感温度仍是难题,目前的预报只能作为参考。
“南京紫金山有很多树,温度可能较低,山上有一座气象站,其气温测量能代表南京温度吗?”面对这样的疑问,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陆一磊给出明确答案:不能。他解释道,南京全域有200多个气温测量点,分为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紫金山上的站点属于区域站,仅反映周边局部环境温度,而江宁、六合等地的国家级站才是代表城市整体气候的“基准站”。
这种分工源于观测的科学性。国家级站需建在开阔草坪,远离建筑物和热源,确保数据能客观反映自然状态;区域站则分布在街道、乡镇,更贴近局部服务需求。“一个城市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很常见,这就是城市热岛效应。”陆一磊介绍,建筑物密集区温度可能比郊区高3℃—5℃,而紫金山绿地因植被覆盖,温度往往低于市区,区域站的作用就是捕捉这些差异,为精细化服务提供支撑。
对于公众关心的“能否细化发布地面温度、车内温度”等问题,姚阮表示,北京、上海在高温预警中附加闷热指数,江苏也在尝试推送车内高温警报。但他同时强调,这些温度受环境影响极大,缺乏统一测量标准,大范围统一发布仍有难度。(张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