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时节,蝉鸣在树枝间织成密不透风的网。而吉庆社区的活动室内,孩子们正屏气凝神地在桌面上忙碌,指尖掠过纸板的沙沙声里,一尾尾银灰色的“江豚”正慢慢显露出流畅的轮廓。为深化河长制落地见效,让青少年真正成为水生态保护的“生力军”,建邺区南苑街道吉庆社区借着“暑期夏令营”的契机,把“爱河护河”的理念融进了这场别开生面的实践课。
活动现场像个热闹的自然实验室。社区河长示范水波流动,关工委“五老”志愿者王阿姨捧着江豚图鉴讲解,专业老师正手把手教孩子们弯折铁丝骨架。当环保纸板、防水胶带在孩子们手中变成流线型的江豚躯干,这场手工课早已超越了“做玩具”的范畴。
“你们看江豚的背鳍多特别,不像鲨鱼那么尖,圆圆的才不会被暗流冲翻呢!”王阿姨指着图鉴上的照片,把仿生学原理拆成孩子们能懂的话。剪、粘、绑、涂,孩子们的指尖在纸板上跳跃,有的对着模板比量半天,有的急着给江豚“画笑脸”,不知不觉间,那些关于“流线型减少阻力”“圆润轮廓适应水流”的科学道理,就随着胶水和纸板一起融进了他们的认知里。当第一只“江豚”被放进水中,在水面划出银亮弧线时,满室的惊叹声。
“那江豚住的地方,水是甜的吗?”男孩举着沾着胶带的手提问,把课堂从“做模型”推向了“懂生命”。社区书记蹲下来,用手机里的巡河照片当教材:“你们看这张,岸边的塑料袋被风吹进水里,江豚会把它当成食物;还有这张,船开过的浪花里,水下的噪音能让江豚迷路好几天。”当讲到有江豚因螺旋桨噪音撞向船底时,原本叽叽喳喳的孩子们突然静了,悄悄把自己的江豚模型挪了挪,像是怕惊扰了什么。这些藏在巡河日记里的细节,让“保护”二字从宣传栏上走下来,变成了孩子们手心的温度。
吉庆社区这场以仿生学为桥的实践课,其实是给童心播下了一颗会发芽的种子。当孩子们的江豚模型在水盆里游弋时,那些关于“为什么保护”“怎样保护”的答案,早已顺着水波流进了心里。或许用不了多久,这些今天捧着模型的小手,就会成为真正守护江河的力量。(马思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