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市科技馆焕新升级,高校科普馆敞开大门——
暑期“第二课堂”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终于盼到重新开放!”7月25日,记者在南京科技馆出口遇到南京市民王娟林时,她正与7岁的儿子探讨刚刚在馆里看到的航天奥秘。这位85后母亲直言,炎炎夏日里,科普场馆是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激发他们科学兴趣的“第二课堂”。
与王娟林想法类似的家长不在少数。25日上午刚过9点,南京科技馆门前就排起长队。到周末,馆内更是火爆,与机器狗互动、参与科学实验秀、收听公益讲座,处处充满惊喜。数据显示,这座不久前完成改造、焕新升级的科普场馆,在7月19日重新开放的首个上午,便吸引来1万多名游客,暑期该馆还开启了“无休模式”。
什么才是科技馆焕新后最吸引孩子的“章节”?“触摸宇宙——太空科学艺术展”给出了答案。执行策展人田田介绍,他们不仅为孩子们准备了尺寸适配的宇航服和航天手套,还特别预留了一个项目:“参观者写下姓名或祝福语,将被录入芯片,由火箭搭载送入太空。”
“3、2、1——发射!”在南京科技馆的空间站VR体验区,随着“指令”发出,10岁的厦门小游客陈乐乐攥紧扶手。眼前的屏幕里,火箭冲破云霄,强劲的推力仿佛压在肩上。1:1还原的空间站核心舱里,操作面板闪烁着微光,借助VR设备的渲染,地球的弧线在眼前的舷窗里缓缓展开。“孩子对航天非常痴迷,已经在馆里一个半小时了。”陈乐乐的父亲说。
“引人入胜”——这是不少家长对南京科技馆最直观的评价。王娟林告诉记者,以往暑期也曾带孩子来科技馆,但改造前部分设施老旧,孩子往往意犹未尽,经过近一年的升级,顿感新意满满。
今年暑期,不少“宝藏高校展馆”同样对公众敞开大门。7月24日,南京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博物馆内,来自鼓楼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正进行微生物实验操作。馆长戴建华介绍,今年暑假以来,这座省内品种最全、数量最多的动植物标本馆已迎来1300多名中小学生。
“推开动物标本室的门,像走进了一部立体的自然百科全书。”南京市金陵小学学生余沐涵说。玻璃展柜里,雪豹标本的皮毛泛着冷光;丹顶鹤单腿伫立,鹤顶在灯光下宛若不灭的星火;昆虫翅膀上纹路精细,连翅尖微小的缺口都清晰可见。“每一个标本,都是自然写给人类的信,信里藏着物种生存的密码,也蕴含着对自然生灵温柔以待的嘱托。”余沐涵说。
展厅内,孩子们翻看着民国时期斑驳的植物标本册页,在互动中点亮白鱀豚研究者周开亚的科研足迹。如何让这些静态展品“活”起来?戴建华想了不少创意点子——他不仅发动大学生志愿者带着中小学生一起体验昆虫和植物标本制作,还推出场馆的专属主题印章。只要完成特定“闯关打卡”任务,就能获得动植物明信片等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了收集印章,很多孩子“忙”得不亦乐乎,激发出极大的科学探索热情。
高校博物馆给青少年带来什么?在戴建华看来,高校科普场馆只有对外开放,才能成为一方持久深耕大众、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沃土,在科普教育过程中传播科学家精神,让更多人听见生命的故事。“未来我们还将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挖掘标本背后的故事,增加博物馆科普互动性与教育性,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戴建华说。
不止南京,记者了解到,这个暑假,扬州科技馆推出名为“未来探索家:AI与科技的奇妙之旅”的主题活动;泰州串联起高校场馆、社会场馆、企业场馆、科普旅游基地等,打造若干科普研学线路。诸如此类的举措,在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营造“第二课堂”的同时,也不断拓展着场馆功能。(李睿哲 张宣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