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安全,事关千家万户日常出行,是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也是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在常州经开区青洋花苑小区,一项名为“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的电梯安全管理新探索,正让居民切身感受新变化,日均故障率下降约一半。这背后,是常州经开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提升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
青洋花苑小区拥有103台电梯,其安全运行曾是基层管理者面临的棘手难题。过去,由街道聘请第三方维保公司负责日常维护,但在实际管理中,专业壁垒让“裁判员”犯了难。“电梯故障维修,配件报价是否合理?是维修还是更换?尽管维保方提供依据,但街道作为监管方,缺乏足够专业支撑进行精准判断。”潞城街道工作人员坦言,维保质量时好时坏、救援响应有时“慢半拍”……这些痛点,长期困扰着居民和基层管理者。传统的电梯保险,大多只管事后赔钱,对预防风险没什么用。
如何通过电梯这一个小切口,让居民提升幸福感?常州经开区市场监管局动起了脑筋。他们以问题为导向,在全区由政府财政保障的电梯里率先试水“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新模式。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保险的局限,将保险保障功能与专业维保服务、物联网科技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保障的全链条安全防护网。保险公司不再仅仅是“出险后的买单者”,更成为电梯安全管理的“监督者”。
比如在青洋花苑的电梯,人保财险常州市分公司就给电梯加装AI摄像头和感应装置,自动识别门异常、不平层等隐患。电梯工程师史娇燕介绍,一旦光幕遮挡超30秒,系统秒级预警至物业和工程师终端。“有时候比被困居民按警铃还快!”史娇燕展示记录:某次插头卡门导致门锁断裂的险情,因AI提前报警被化解。
青洋花苑物业经理刘晓峰点开手机微信群:“以前电梯坏了报修像‘开盲盒’,现在全程透明!”群内实时跳动着维保动态——维修工上传挡门施工照片,标注“31栋乙单元南梯缓冲器更换”;史娇燕及时审核配件报价;系统强制维保时设置挡板、并在群内公示计划,居民可提前规避用梯高峰。
据了解,借助保险公司平台获悉电梯行业数据库核价,基层管理单位能清晰掌握行业的平均价格,对报价心中有数,同时保险公司作为监督方,对维保单位更换配件实行“更换前中后三张照片”留痕管理,通过线上审核,一旦发现虚假报案,将追究法律责任。“临近维保时间,保险公司提供的系统会发布提醒,超期维保则直接红字高亮显示,如遇到学校或者厂房进不去的场所,允许维保单位在平台申请延期维保,如果出现两次考评不合格,将直接约谈维保单位。整个流程我们在群里都一目了然。”潞城街道工作人员说。(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