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沛县首届青少年武术(散打)交流比赛在沛县少林武术学校体育馆成功举办,来自苏、鲁、豫、皖、浙五省的461名青少年选手齐聚一堂、同台竞技,不仅将这座“全国武术之乡”的武术文化推向高潮,也再次展现了沛县武术千年传承的深厚底蕴与蓬勃生机。

  历史溯源:武脉相承 千年积淀

  沛县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秦末汉初。据《沛县志》记载,沛人自古尚武,民喜佩剑以自卫。1977年,栖山石塘南侧汉墓中出土的铁剑、对枪舞剑等文物,不仅见证了汉代武术的繁荣,也具象化地呈现了沛县悠久的武术文脉。

  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沛县历经两汉“尚武崇文”的熏陶,加之明清镖局兴盛的推动,大洪拳、梅花拳、少林拳等众多流派在此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了“十步之内必有武馆”的盛况。

  “1971年,沛县便成立了武术班和武术协会,全县各乡镇纷纷设立武术分会。”沛县武术协会会长邓守超介绍。“当时还兴建了县武术馆,开设了教武场。一时间,习武之风盛行,武术活动也热闹非凡。”

  薪火相传:古韵新声 武耀城乡

  在沛县,“尚武崇德”的武术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清晨的公园与广场,少年们拳脚生风,老者们气定神闲。暮色中的乡村武馆,灯火通明,练武之声不绝于耳。

  在沛县大洪拳武校的训练厅内,十岁少年吴宇航表演的剑术行云流水、刚劲有力。他从五岁起便在此学武,凭借着对武术的热爱与执着,连续两年在“全国武术之乡”比赛中夺冠。今年2月更是被选入徐州市武术队。“就是喜欢武术,希望将来能为家乡争得更多的荣誉。”

  沛县武术协会会长、大洪拳武校校长邓守超,作为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项目三晃膀大洪拳第九十一代传人,近40年来始终致力于武术的研究与推广。他创新推出“武术+职业教育”模式,让数十名毕业生凭借武术特长成功进入安保、影视等行业,此外,每年都有学生被全国各大院校录取,让传统功夫成为实实在在的“就业通行证”。

  锐意出新:搏击风云 冠军摇篮

  沛县武术的传承与时俱进,在竞技赛场上同样成绩斐然。在沛县刘兵武术散打培训中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里走出了10多位散打世界冠军、全国冠军。被业界称为“草根教练”的刘兵,从15岁拜师习武,便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20余年来,他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散打健将。近年来,该培训中心有数十名队员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深造。中心的优异成绩吸引了全国各地散打队伍慕名前来交流学习。“我们已经连续两年在这里集训,队员整体水平有明显提升。”中国香港武术散打队带队教练张琦媛表示。

  体教融合:英才辈出 跨界辉煌

  武术人才的培养,不仅限于武术本身。在沛县,“体教融合”的创新模式正在创造更多可能。作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沛县体育中学积极探索出一条“体教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开设了田径、足球、跆拳道、拳击等多个运动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6年都灵冬奥会,从沛县走出的韩晓鹏在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项目上为中国实现冬奥会雪上项目金牌“零的突破”。“习武打下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是转型冰雪项目的重要基础。”沛县体育中学教练马辉说。

  自1964年建校以来,沛县中学先后培养输送了 6000多名运动员,培养出韩晓鹏、齐广璞等29位世界冠军和200多名全国冠军。从2008年起,学校连续4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武韵无界:走向世界 绽放光彩

  沛县武术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大放光彩。每年夏天,沛县武术兵道研究会会长潘霜喜都会迎来几名“洋弟子”。“中国的功夫不仅仅是功夫,其中包含很多中国文化。”西班牙籍教练布鲁诺痴迷中国武术三十余年,在马德里经营三家武馆。近五年来,每年都会带领弟子远渡重洋前来进修。

  据潘霜喜介绍,今年还有多批外国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这些“洋弟子”也成为沛县武术在海外的传播者,让世界各地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

  融合发展:武旅结合 焕发新机

  近年来,沛县县委、县政府大力推动“武术+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举办各类武术赛事,每年吸引众多海内外武术爱好者前来“以武会友”。此外,沛县还将传统武术与健身养生、文化演艺等产业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如今,沛县“全国武术之乡”的闪亮名片,正向世界展示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活力。(许曼婷 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