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批“生物多样性典范农场”名单公布全国仅3家!

  南京溧水蓝莓山农场上榜

  清晨,南京溧水蓝莓山农场的鸟鸣声格外热闹,创始人周永平捻起一撮深褐色的泥土,笃定地说:“看,这土是‘活’的。”正是这片“活”起来的土地,以及其上蓬勃生长的虫鸟草木,让这座生态农场在近日获得了全国首批“生物多样性典范农场”称号——全国仅3家获此殊荣,为江苏乃至全国丘陵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地方样本”。

  该评估由非营利机构Abovefarm首次发布,采用科学系统、指数评估的方法,以及类似于“米其林”的评级模式,对中国生态农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评测,这在全球范围内尚属前沿探索。

  “这个称号,某种意义上,是虫子、鸟儿、看不见的微生物,还有满山的草木,替我们‘投’出来的。”面对荣誉,周永平笑得朴实。他坦言,蓝莓山“突围”的关键,在于扎实的生态实践,核心“密码”之一便是微生物发酵技术。“我们用菜籽饼、秸秆堆肥,经特定菌群发酵后还田,土地就有了‘自愈力’。”几年下来,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蚯蚓数量翻了几番。

  更引人注目的是农场构建的“立体江湖”:蓝莓树下,白三叶草、苜蓿等草本植物郁郁葱葱,既固氮保湿,又成为昆虫乐园。一群鸡、鹅在其间担任着天然的“除草工”和“施肥员”。“虫子吃草,鸡和鹅吃虫,粪便肥土,草又护土,这套融合了林下种植与生态养殖的模式,借鉴了多种生态农法理念,形成了自然循环的种植养殖体系。”周永平说。

  持续的有机耕耘,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活力。监测数据显示,农场内野生植被覆盖良好,鸟类、昆虫等生物种类与数量均优于周边地区平均水平,形成了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谐共生的独特生态群落,“青蛙、蚯蚓等随处可见,清晨鸟鸣啾啾,夜晚虫鸣跟交响乐似的。”农场工作人员说。

  生物多样性的沃土,催生了更广阔的价值。近年来,蓝莓山积极拓展农业功能,依托优良生态资源,与高校、研究机构及公益组织深度合作,将农业生产与自然教育融合,开发出昆虫观察、鸟类观赏、植物认知、农耕体验、生态露营等系列自然教育活动,面向青少年及社会公众普及生态知识,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放眼全市,像蓝莓山这样探索生态之路的农场正蓬勃兴起。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市积极开展国家级和市级生态农场培育工作,围绕产地环境、生态种养、废弃物利用等方面,推动构建农业生态化体系,目前已培育国家级生态农场9家、市级生态农场29家,生态农场正逐渐成为南京以生态价值驱动产业升级、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