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天,城东老楼的客厅里,八旬沈大爷竖起了大拇指。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范斌和书记员范晶晶耐心倾听,把司法服务从法庭“搬”进老人家里,一场房屋租赁纠纷被顺利化解。

  不久前,一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流转至范斌手中。立案后,范斌认真研读卷宗,并多次与被告沈大爷电话沟通,了解到老人因自家拆迁外出租房,后因拆迁安置问题心烦意乱,进而迁怒于房东,拖欠了2万元租金,并产生了逾期付款违约金。当范斌告知老人房东已经起诉时,老人言语中透着愤懑:“法官同志,我这把年纪了,大热天的来开庭,路上吃不消啊……”声音中的无奈让范斌意识到,年老体迈和酷暑难当对老人而言是巨大的风险。“司法服务要主动走近需要的人。”范斌果断决定,将工作现场前移,把司法关怀送到老人“家门口”。

  7月22日,在沈大爷那间简朴却整洁的客厅里,法官没有坐在高高的审判席上,而是与老人比邻而坐,俯身倾听。范斌耐心向老人释明法律关系,也认真了解老人生活的实际状况和想法;同时,也与原告方坦诚沟通,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这场在老人家中进行的特殊“调解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法官的主持和见证下,原被告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被告沈大爷当场履行了拖欠的2万元租金,原告放弃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的主张,并向法院申请撤诉。至此,一场困扰双方一年多的纠纷,以最平和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迈出庄严的法庭,踏进寻常百姓家,范斌这一步主动下沉的足迹,丈量着司法为民最真实的温度。无需对簿公堂的激烈交锋,于方寸客厅间的释法明理与真诚沟通,同样能有效化解矛盾,修复关系,实现“案结事了”。此案的圆满解决,正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诠释,法官以脚步贴近民心,用真情融化坚冰,让公平正义以更温暖、更可感、更便捷的方式,抵达当事人身边。(邵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