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招商工业海门基地为意大利格里马尔迪集团建造的9000车位汽车运输船(PCTC)首制船“GRANDE SHANGHAI”号命名仪式在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举行。这艘融合双燃料动力系统与太阳能供电技术的高端船舶,不仅代表全球大型 PCTC 建造领域的顶尖水平,更成为开发区船舶海工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升级的标志性成果,彰显中国高端制造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项目攻坚激活发展动能,以技术革新重塑产业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浪潮中勾勒出产业升级的清晰轨迹。
德迈药业:“加速度”背后的产业链协同密码
德迈药业一期项目创造的“13个月投产奇迹”,成为开发区新医疗产业崛起的生动注脚。这个总投资5亿元的吸入制剂生产基地,从签约到首条生产线调试,较行业平均周期缩短40%,达产后年产3亿支制剂产品,通过仿创结合策略打破跨国药企垄断,预计推动该领域国产替代率提升15%。
奇迹的背后,是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管家”制度构建的全周期服务闭环:从土地交付前的规划预审,到环评审批的并联办理,再到研发检测平台的配套建设,专人专班全程代办23项审批事项,让企业集中精力突破微球制剂缓释技术等核心壁垒。目前,企业已与南京医科大学达成合作,计划在开发区共建呼吸道药物研发工作室,未来将形成 “原料供应-制剂生产-临床研究”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上下游8家配套企业落户。
上海建工:钢结构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样本
上海建工(江苏)钢结构有限公司的转型之路,折射出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智慧。近期,企业接连斩获德国 GE-HRSG余热锅炉项目、乌兹别克斯坦WHB锅炉框架项目及新型铁质风帆项目,这些订单的共同点在于:均属于船舶海工、模块化装备等高端制造领域。
依托开发区“三位一体”产业链协同平台(研发共享中心+物流枢纽+跨境服务),企业从传统房建、桥梁钢结构领域突围,成功培育出船舶海工构件、模块化工厂、绿色能源装备 “新三样” 产品矩阵。今年上半年应税销售达10.91亿元,在手订单16 亿元,其中海外高端市场占比提升至35%。在生产车间,智能化焊接机器人的应用使构件精度达到毫米级,定制化模块的预装率提升至80%,较传统模式缩短安装周期 50%。
万高药业:数据驱动下的生物医药跃迁
万高药业的智能生产车间里,HPLC 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实时传输的检测数据,正通过MES系统指导片剂生产参数的动态调整。这套以ERP为核心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使企业研发效率提升40%,生产成本降低18%,其自主研发的创新药GD-11已完成二三期临床试验,预计2027年上市,较传统研发模式缩短周期近三分之一。
企业的转型底气来自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组合拳”,在设备补贴、创新药临床阶段资助的多重利好下,万高药业研发投入占比常年保持在7.5%以上,累计获得50个高端仿制药批文,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医药研发实力前30强,带动开发区形成涵盖原料药、制剂、医疗器械的新医疗产业集群。
从招商重工的绿色船舶到德迈药业的国产替代突破,从上海建工的钢结构产业升级到万高药业的数字化工厂,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加速从“产业聚集区”向“创新策源地”跨越,这片热土将持续孕育新质生产力,以产业升级的园区“答卷”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顾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