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盐城市大丰区万盈镇迎来一股青春力量: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育星”志愿团12名大学生,聚焦红色传承、教育关爱、乡村调研三大领域,将专业知识融入乡土实践,以实际行动奏响青春与乡土共振交响曲。
一张红色文化地图,串联历史脉络
为深入挖掘、活化利用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万盈镇党委的指导下,“育星”志愿团将绘制红色文化地图作为核心任务。踏着沈灶老街的青石板,留连斑驳砖墙,驻足万盈墩遗址,于断壁残垣中聆听抗敌御侮的回响。这些散落的红色印迹,队员们细致梳理、精准定位,编织成一张脉络清晰的红色地图。
“‘团灶锅䥕’等咸味地名,镌刻万盈煎盐历史,构建独特古韵文化。”在万盈镇举办的红色地图讲解中,志愿团成员将地图里的故事娓娓道来。从老街盐工支援前线的往事,到纪念碑背后无名烈士的壮举,志愿者们让沉睡的红色记忆走出“陈列馆”,成为可感知、可触摸的精神养分。
“这张集红色记忆、非遗传承、生态智慧于一体的数字地图就是一本会说话的乡土教材。”万盈镇团委副书记刘雨璇感慨地说。
56封书信告别礼,笔墨传递温情
“哇,面粉鼓起来啦!”万盈小学的教室里传来阵阵惊叹。志愿团为“暑托班”学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跨学科综合课《我的第一瓶果酒》。
依托万盈镇团委牵头开展的“公益暑托服务”,“育星”志愿团走进万盈小学,结合自身学科特长与地域文化,精心设计了《帆影盐津串场河》《菖蒲叶上的非遗密码》《我的第一瓶果酒》等特色课程,内容涵盖文化传承、科学启蒙、艺术体验等。
“老师,这是我用菖蒲叶做的书签,夹在写给您的信里啦!”学生小宇把信封塞给志愿团成员时,手指还沾着淡淡的草木香。志愿团12名成员与27名学生互赠书信,56封手写书信成为最温情的告别礼。万盈小学邹主任说:你们带来的不只是课程,是让孩子看见更大世界的眼睛,这个夏天,感谢你们的到来!
万字深入调研报告,赋能乡村振兴
带着为乡村发展贡献的使命,调研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非遗工坊和学校课堂,围绕盐垦文化传承、乡村教育现状、非遗产业发展等课题展开调研。
《关于农村“待优生”的个案调查与研究报告》《盐城大丰万盈镇盐垦文化认知现状与教育价值调研报告》《盐城市大丰区万盈小学特色化办学路径探索研究》《盐城菖蒲画传承现状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研究》等调研报告里,有盐粒的咸、菖蒲的香、墨水的浓,青春的热。
一张融合数智的红色文化地图,五十六封承载温情的往来书信,四份扎根乡土的万字报告,串联起“育星”志愿团在万盈镇知行合一的青春实践。
万盈镇党委副书记沈辉在总结会上说:“活动是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同学们用脚丈量乡土,用智慧服务发展,用爱心点亮希望,让‘育星’之光在万盈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熠熠生辉。”(蔡芳芳 刘雨璇 朱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