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正式发布《生物医药领域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指引(中英双语版)》,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出海提供了系统化、专业化、全方位的“护航指南”。
随着创新药、新兴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然而,面对各国复杂多变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专利诉讼风险与数据保护制度,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江苏此次发布的指引,正是回应这一迫切现实需求的重要举措。
该《指引》由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牵头编制,聚焦生物医药产业的行业特点与风险痛点,从国际知识产权条约到各国药品准入要求,从专利风险识别到典型案例解析,内容涵盖政策法规、风险识别、防控策略三大维度,具有高度的实用性与前瞻性。
一方面,指引系统梳理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条约的适用情况,并针对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欧盟这五个主要国家和地区,详细阐述了药品及医疗器械市场准入与监管要求。指引特别提醒,在当前全球专利竞争加剧背景下,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申请国际专利、应对海外诉讼、获取临床试验数据保护方面面临多重法律门槛,需做好制度性预判。
另一方面,《指引》围绕生物医药企业“走出去”最常见的专利侵权、数据泄露、合规失误等痛点,详尽列举了包括专利链接制度、专利期限补偿、商业秘密保护等在内的高频风险,并提供了18个典型案件剖析。内容涵盖德国、美国、日本等多国的实际判例,帮助企业在实操中规避“踩雷”。
“这是一份真正面向一线、面向实战的权威工具书。”江苏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指引》还特别汇总了12个国家和地区生物医药领域的70条法律条款链接,发布海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名录93家,建立起跨国法规查询+专业服务对接的“双平台”,显著提升政策工具的可及性和落地效率。
目前,江苏省已初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生物医药知识产权出海支持体系:以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生物医药产业分中心为核心,联动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专家智库,共同打造信息监测、风险预警、案件指导、仲裁调解、宣传交流五位一体的“服务矩阵”。
这套体系已在实战中初见成效。江苏某生物技术公司应对美国“337调查”案件的做法,被评为全国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优秀指导案例。
据悉,江苏省将以《指引》为基础,不断升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建立更加健全的知识产权海外风险应对机制。江苏省知识产权局表示,将围绕“更优服务体系、更强产业指导、更广社会影响”三大目标,把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新支点。
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生物医药领域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指引》的发布,不仅为江苏企业“出海”提供了操作指南,也为全国重点产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出了路径范式。(张本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