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办公室电话如常响起。周景阳拿起话筒,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喂,周法官吗?我是沈勇(化名),你方便下楼一趟吗?”还没来得及发问,电话已经挂断。匆匆赶到楼下后,只见风尘仆仆的沈勇捧着一面锦旗:“秉公执法为民忧 倾心竭力解民情”。

  两年前,沈勇、杨立(化名)因一起买卖合同纠纷对簿公堂。开庭审理后沈勇获得胜诉判决,杨立应给付其货款15万余元。

  正当沈勇以为此事尘埃落定,可以凭借这笔钱缓解经营困境时,杨立却迟迟没有主动履行义务。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背负起沉重的经济负担,沈勇无奈之下申请强制执行。

  “周法官,不是我不愿履行义务,确实是手头紧,没有履行能力。”

  起初,杨立到庭接受执行谈话时,称自己刚到南通市区某公司上班,名下没有财产,暂未办理入职手续,现也没有收入来源。周景阳通过“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也未查询到杨立名下有银行存款以及车辆、不动产等财产线索,同时经过线下网格调查,杨立户籍地的村干部表示其行踪不定,很少回家,故不了解其工作、收入情况。一时间,案件毫无头绪和线索,极有可能进入终本程序。

  一边是焦急等待兑现胜诉权益的申请执行人沈勇,一边是无财产可供执行的被执行人杨立。面对该案的僵局,周景阳没有放弃,他反复“啃”卷宗,“嚼”细节,终于,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相关查询后,案件的突破口乍现:杨立新入职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竟然和他的前妻同名同姓。

  周景阳心中不禁有了一个大胆猜想:杨立新入职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也许就是他的前妻。为了证实这一线索,周景阳及团队成员立即前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相关公司实地调查。猜想得到了印证,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就是其前妻。这一线索,初步显示被执行人杨立与该公司的关系不简单。

  发现了这一线索,周景阳再次传唤杨立到庭申报财产,但其故技重施,坚称自己没有财产可供执行。

  “既然再次通知你来,肯定是有原因的,请你如实申报财产,配合法院执行。”周景阳将收集来的证据一一摆在杨立面前,杨立的神情从不可置信到垂头丧气。

  经现场搜查杨立手机,在微信聊天记录中发现其与该公司多名股东就公司业务有大量的信息交流,且根据相应证据反馈,杨立在公司处于主管地位。周景阳严肃起来,当即固定证据,同时告知其可能构成拒执犯罪的严重后果。在确凿证据面前,杨立再也无力辩解,主动联系亲属代为履行货款15万余元,至此,本案案结事了。

  面对本案的执行僵局,线上线下同步调查,穿透公司登记信息逐步推进;在化解案件的同时,对规避执行行为严厉惩戒,周景阳已经记不清这是他办结的第几件“骨头案”了。谈及执行工作,他总是目光炯炯:“干好执行,靠的就是韧劲和毅力,靠的就是那股‘轴’的劲头!”今年,是他入院的第十四个年头,他说:不虚此行!这十四年,他体会到了在堆叠案卷中抽丝剥茧的沉静,在两难境地中多走一步的智慧,还有“静中有猛兽,热里能藏冰”的坚持。(曹锦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