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铜山区房村镇新庄村,近百家乐器配件作坊撑起了全国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每天下午,近万件快递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四通一达”的收件点见证着这个“中国乐器配件第一村”的繁荣。而这一切,都与一位年轻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坚守密不可分。
1996年出生的刘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筝指甲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2018年,这个毕业于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的年轻人,放弃了城市的高薪机会,回到家乡,从父亲手中接过了那柄传承百年的刻刀。
在他的非遗工坊里,工匠们仍遵循着“选料-塑形-打磨-抛光”的古法流程,一片指甲需历经12道工序、36小时的精心雕琢。从南朝《梁书》记载的鹿角义甲,到唐代的竹制指甲,再到如今的牛角、驼骨、黄金甲,这项技艺跨越千年,却在刘顺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着的智慧。”刘顺轻抚着一片温润的牛角指甲说道。他的指尖摩挲过每一道纹路,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
2020年,这个刚接手家族技艺的年轻人展现了非遗传承人的担当。他将大学所学的网络技术与传统工艺嫁接,在“618”首战告捷后,又创新推出“非遗直播课”,邀请古筝演奏家在线演示不同材质指甲的音色特点。“家人们,这片黄金甲是我们历时三年研发的专利产品,密度是传统材质的10倍,弹奏《高山流水》时颗粒分明,演绎《战台风》时爆发力十足……”直播间里,刘顺如数家珍,让冰冷的屏幕传递出非遗的温度。刘顺通过创新与诚信让公司快速发展,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港澳台地区,还出口到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公司效益较好。
在刘顺的手机相册里,珍藏着一张特别的照片:十六户村民围坐在村委会议室,专注地学习网店运营。七年来,他不仅将自家非遗工坊的规模扩大了三倍,更带动全村600多名乡亲吃上了“乐器饭”。
夜幕降临时,刘顺常独自在工作室调试新研发的复合材质指甲。墙上的荣誉证书旁,挂着他手写的座右铭:“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用非遗力量点亮乡村。”这位90后传承人正用他的方式证明:古老的非遗技艺,不仅能奏响穿越时空的乐音,更能谱写出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刘士伟 王兆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