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苏扬州仪征市刘集镇盘古村,干净的村道像一条浅色丝带,蜿蜒其间,错落有致的房屋、整齐美观的菜园,设施齐整的休闲广场,村民们悠闲地散步聊天。这不仅是仪征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更是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乡村要振兴,党建是根本。近年来,仪征以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积极学习、探索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的“红色引擎”,进一步固根基、兴产业、优环境,将党建工作与和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
党建引领“百雁” 加快乡村振兴“新步伐”
在马集镇黑莓种植园,马集镇合心村党委书记杜晓峰分享了致富经验。一开始,他们只是想帮助村民销售黑莓,但黑莓的受欢迎程度出乎意料,供不应求。于是,他们与企业签订了保价收购协议,鼓励更多村民加入种植队伍。这样的成功案例在仪征不胜枚举。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领头人”。仪征实施“致富先锋”工程,136名村党组织书记登台亮成果、晒亮点、比思路,探索形成了飞地抱团、财政扶持、激励提能等8大强村措施,推动实施林下经济、文旅文创项目200多个。2024年,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幅12%。
仪征创新“党建+协商议事”模式,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建立“三领”工作机制,推动干部人才队伍持续优化。同时,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产业基地”等模式,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实现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建强产业链综合党委,开展“百雁争锋 红链赋能”行动,推动多链融合,提升群众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
发展特色项目 激发乡村产业“新活力”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百姓富。仪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市领导联系、镇领导班子成员挂钩、第一书记驻村、机关国企结对、银行商会协助等“1+5+N”产业兴村工作机制。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格局。比如,仪征紧扣S353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围绕“林茶果蔬稻”五大板块,促成5镇1园17个村以产抱团,分13个标段实施工程项目,全力打造扬州市域中唯一以山地丘陵为特色的强村富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片。
在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融合方面,仪征同样不遗余力。加大对农业产业的科技投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仪征坚持镇级统筹,引导各村广泛参与镇域内重点特色产业分工。以月塘镇为例,该镇实施了茶园飞地抱团项目,由紧邻示范园的4个村打破行政村区划界限,共同建设区域联合共富工坊。
提升人居环境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是全省贯彻落实“千万工程”经验而实施的一项创新实践。按照全省部署及“十有”总要求,今年仪征承担了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及7个培育村的建设任务。
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位于市域中部,沿省道353分布,横跨27公里丘陵山区,涉及6个园镇、17个行政村、449个村民小组,惠及5.2万人。作为S353生态康养产业带的一部分,该片区农业和旅游资源丰富,已打造集多功能平台和休闲康养景区,包括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等。目前,仪征正积极推进7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其中包括片区内新集镇长春村、江宁村,马集镇秦桥村,月塘镇龙山村、捺山村和枣林湾野山村6个,片区外1个陈集镇立新村。
为推进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仪征围绕“五个协同”,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立足“五个维度”,明确和美乡村的培育方向。深入剖析发展短板,坚持问题导向,以精准施策破解难题。坚守规划先行,依托本地丘陵特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模式。明确建设主体,实施多轮驱动战略,仪征正汇聚各方力量,共同绘制出一幅幅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乡村新画卷。(杨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