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名“苏超”江阴小将潘雨生、罗宏斌、朱嘉熙接连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他们凭借着出色的足球特长与扎实的文化功底,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这也是江阴“体教融合”育人模式结出的又一硕果。
自小热爱足球的潘雨生,2016年进入江阴市业余体校。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踢球、学习两不误,最终考入大连大学。罗宏斌、朱嘉熙分别被上海体育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录取。作为“苏超”无锡队的重要成员,3人平时训练刻苦,赛场上与队友配合默契,表现出色。
“足球小将”扎堆输出,江阴市业余体校堪称“苏超”球星的摇篮,据统计,该校共为本届“苏超”输送了23名球员。多年来,江阴以“体教融合”持续夯实足球人才培育根基,校园足球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多次斩获佳绩,为“足球之乡”品牌焕新和长效发展注入新动能。
回顾历史足迹,20世纪90年代,江阴市业余体校与江阴一中强强联合,实施“体教结合、市队校办”的模式,依据“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原则,开启了一条“体教一体化,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之路,为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体制、师资、资源等方面的有力支撑。2016年,江阴深化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打造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互衔接的“一条龙”升学体系,既夯实了学生的文化基础,又拓宽了升学路径,让孩子们在绿茵场上追逐梦想的同时,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在理念创新上,围绕“以球育德、以球增智、以球健体、以球修美、以球促教”的理念,江阴校园足球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特长,增强体质;另一方面建立分层的培养体系和选拔机制,让有天赋、高水平的足球人才脱颖而出,有机会得到专业化指导与训练,为培养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贡献力量。
作为人才的摇篮,多年来,江阴校园足球已为社会输送200余名足球人才。其中,国少、国青、国奥23人,国家队1人;同时,还向上海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80多名优秀运动员,为高校足球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