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骄阳似火,但有一群青春的声音正在泰州兴化激荡。他们是来自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小喇叭知行宣讲团”,他们以青年视角诠释红色记忆,用青言青语传播大思想。

  近日,“小喇叭知行宣讲团”携手兴化市昭阳街道南沧社区党委,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文明实践活动,通过“走近历史”“沉浸式团课”两大板块,搭起红色文化与社区基层治理的桥梁,让信仰的力量在城市烟火中悄然流淌。

  重走战役路,讲好黄桥魂

  “黄桥烧饼热又香,黄桥战役谱华章。”活动首站,宣讲团成员与南沧社区团员代表、居民代表共同走进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沿着历史的脉络,穿越烽火岁月。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宣讲员不是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也不是社区干部,而是身穿马甲的“小喇叭宣讲员”。他们以学生的视角,结合课堂所学,用朴实生动的语言、清晰的逻辑和鲜活的资料,为社区居民讲述那场“以少胜多”的红色奇迹。

  “不只是带着大家‘走一走’纪念馆,而是带着问题‘想一想’历史。”宣讲团成员这样说。在他们的引导下,社区居民不仅“看”到了战争遗迹,更“听”到了信仰回响,大家在一件件文物前驻足凝视,在一幅幅照片中找寻家国记忆。“这是我们泰州人的骄傲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来自南沧社区的陆正余激动地说。

  团课进社区,青春点信仰

  活动的第二站,“小喇叭知行宣讲团”的成员将课堂“搬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南沧社区的团员代表和居民代表们带来了一场深入人心的团课宣讲。课题主角,是革命烈士刘福才——一位名字不响,却事迹可泣的无名英雄。

  “英雄刘福才在敌人面前没有低头,即便是在敌人的万般折磨下,他也不屈服、不投降。”宣讲团成员夏琦声情并茂地讲述刘福才的生平,屏幕上一页页泛黄的档案、一张张斑驳的照片仿佛都在诉说那段沉痛的革命岁月。现场不论是青年,还是老年人,都目光专注,笔记不停,在沉浸式的情境中一次次感受到理想的温度与信仰的力量。

  这堂“微团课”宣讲,小而精,短而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共鸣”。这也是“小喇叭”的初衷:让青年说给青年听,让红色故事变得亲切而生动,用鲜活的语言唤起信仰的共情力。

  一次活动,两个板块,既有走进纪念馆的“沉浸式思政课”,又有团课进社区的“情感式传承课”,这正是“小喇叭知行宣讲团”探索的“思政+文明实践”新路径:让思政教育不止于课堂,让红色文化活跃在社区。南沧社区党委书记朱虹表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小喇叭知行宣讲团’的同学们走进社区、走进群众,用青年人的语言讲述红色故事,让我们感受到青年群体对社区治理的温度与活力,他们用实际行动参与基层治理,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文明实践活动。”(费凡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