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3日,南京艺术学院 “探究历史 共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云龙区和铜山区等地进行为期3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线上调查、当地人调研等方式,围绕“文化+标识”的主题开展,助力当地发展,强化文化标识。
杨亦妍 摄
团队在7月21日着重对徐州博物馆进行了调研。本团队首先参观了“古彭千秋(徐州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对徐州的历史文化进行初步性整体性的了解。一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就是徐州在不同时期时的隶属和建置,接着按照“东方唱晓”“彭晖徐耀”“汉并天下”“锁钥雄镇”“史河无尽”等不同时期的模块展开。团队走过徐州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及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东夷文化的文明化进程,经过封建时代徐州区域文化、功能、建筑的演变。接着团队向二楼和三楼的“大汉气象(徐州汉代文物陈列)”“汉家烟火(徐州汉代文物陈列)”“天工汉玉(徐州汉代玉器精品陈列)”等展览进发。团队成员们像射线一样,对徐州的文脉体系进一步了解,梳理并总结了徐州具有特色的文物。大汉王朝千古风流,徐州在东汉时期被封为楚国,后改封彭城国与下邳国,且徐州的政治、经济、文化蕴含着两汉四百多年的万千气象,团队成员在第一日对徐州文脉进行了系统地认识。
杨亦妍 摄
7月22日上午,本团队前往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感受红色文化,学习革命精神。在纪念馆中,团队成员们不仅看到了淮海战役时期的一些物品,也从中认识到除了武器和兵力,战略的运用、将士们的勇气与信念、人民的帮助与付出同样对战争的胜败起着关键作用。其中,本团队成员们亲自感受了“十人桥”即在4摄氏度的温度下,仅十人在冰冷的河床上架桥75分钟,让500余人过桥。在本次学习中,队员们对淮海战役的艰辛过程致以崇高的敬意,对人民无畏的付出致以最真挚的赞美,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7月22日下午,为了深入了解徐州文脉,团队前往狮子山楚王陵,探究汉墓文化。在狮子山楚王陵中,团队成员对汉墓的结构及随葬品做了记录与总结,学习当时的等级制度与厚葬文化。此外,在当地百姓的建议下,团队成员穿过汉兵马俑博物馆、水下兵马俑展厅和汉画长廊等地,对徐州汉朝墓葬文化中的兵马俑及画像石进行考察,学习当时的建筑技术与丧葬观念。
杨亦妍 摄
7月23日上午,团队前往北洞山楚王墓。团队成员在墓中触摸了石头的温度,发现了墓室上方植物根系对于墓室的渗透与破坏,并与墓室的管理人进行了交流。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的规模巨大、墓室最多、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汉墓之一,对于它的考察,加强了团队成员对于徐州汉文化的研究。
7月23日下午,团队前往龟山汉墓。团队成员不仅到墓室中体会了其规模宏大、建筑雄奇巧,也在馆内的数字化设备的帮助下,对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此外,团队成员还前往圣旨博物馆和点石园进行调研。团队成员在博物馆中更加详细地对圣旨及科举考试等文物进行了考察。在点石园中,团队成员从石刻艺术中提取到了砖雕、木雕艺术,感受了苏北第一文化历史名园的风情。
在实践期间,团队成员不仅对徐州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丰富了自身的精神世界,同时本团队在调研期间发现目前徐州的文创产品很多都是美观性大于实用性,只能成为摆件,缺少生活性,因此团队成员将对具有特点的文物进行二次创作,给创作者提供一些想法,助力宣传徐州文化,强化徐州文化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