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8月8日电(记者陈席元)“在开营那天的‘开笔礼’上,老师用朱砂在我额头中间轻轻一点,说这叫‘朱砂启智’,好像真的有一束小小的光从那一点亮起来,照进我的小脑袋瓜里……”在结束实践、返回南京的途中,南京大学青少年国学启蒙班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孙欣阅读着支教地学员兰雨薇的感谢信。

  信中提及的“开笔礼”是中国传统文化求学四大礼之一,也是该团队每年社会实践中的特色开营活动,寓意开笔破蒙、求知为学。2007年踏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实践之路,南京大学青少年国学启蒙班社会实践团队今年迎来了自己的“成年礼”,数百名优秀青年文化讲师将国学启蒙的火种播撒到湖南、宁夏、新疆等地,数万名青少年儿童受益。

  今年暑期,团队深入江苏盐城、南京以及湖南岳阳的街道、社区,用两个多月时间为近千名乡村少年带来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中华经典浸润教育、非遗技艺手工教育和数智赋能文化创新教育课程。团队融入人工智能通识课,打造“AI+传统文化”智慧课堂与沉浸式科技研学活动,让古老智慧在科技赋能下迸发时代活力。《和AI斗诗》《AI复活古人: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用科技让传统文化“活”下去》等课程让青少年儿童在科技与传统、时代与历史的交融中感受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

  在湖南岳阳余坪镇中心小学,学员徐彧航对融合AI元素的《诗经》课程印象深刻:“以前读‘关关雎鸠’,只能想象画面。这次老师用AI生成动画,背诗也因此变得特别有趣,好像在和古人对话。”

  来自南京大学健雄书院的黄允辰,是“AI+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主讲人之一。备课期间,她与团队反复调试AI,设计课堂交互环节。“比如,讲到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我们用AI生成了一个古代市集,学生们可以‘走进’市集,与AI扮演的摊主对话,询问元宵节花灯的寓意,参与猜灯谜活动。”

  据了解,依托青少年国学启蒙班团队实践项目,南京大学哲学学院与余坪镇人民政府、余坪教育基金会,正式签订了长达五年的合作共建协议。

  “我们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既要能够服务国家社会所需,也要能够激发自身成长动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要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实现专业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公益服务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团队学生负责人姚睿说。

  “十八岁的青少年国学启蒙班育人更育己,同学们以扎实的研究与行动,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青春方案。”团队指导老师石如梦认为,南京大学青少年国学启蒙班的意义,远不止于向青少年儿童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更让一批批青年大学生有机会“脚下沾泥、心中沉淀”,走出校园,将传统文化课堂延伸到田野与社会,以扎实调研反哺教学创新,在躬身实践中求解时代命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