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的阜宁县郭墅镇便民服务中心,20名乡村儿童的笑声打破了宁静。在江苏省委驻阜宁县乡村振兴工作队资助下,阜宁县民政局联合盐城心理咨询师协会,以“红色印记润童心,乡土文脉伴成长”为主题,开启了一场让孩子们沉浸式触摸家乡温度的暑期研学之旅。“阜小宁・童守护”志愿者带领孩子们从地名寻根、向舞台寻梦、往历史寻魂,让乡土文化的种子在童心中扎根生长。

  地名会说话:解码藏在称谓里的时光故事

  “‘郭墅’这个名字,藏着元朝末年的暖心故事呢!”便民服务中心内,社工老师翻动着承载历史的PPT,孩子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屏幕上的古驿马河、苏北灌溉总渠。当被问及地名的意义时,一只只小手齐刷刷举起:“是为了记住这里发生过的事!”“就像给家乡起个小名,一听就亲切!”

  许祝村因两姓聚居得名的由来、王庄几经变迁仍保留初心的故事……一个个地名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化作串联起民俗风情与革命记忆的“珍珠”。孩子们捧着这些“时光密码”,仿佛听见先辈们在田埂上、街巷间留下的絮语。

  舞台会发光:乡韵里绽放的童心与传承

  王庄大舞台的红绸幕布缓缓拉开,这座由村民自筹建起的文化地标,此刻因孩子们的身影焕发新的光彩。集体诗朗诵率先登场,统一的服装下,是挺直的腰板与清亮的童声;聚光灯下,独舞的女孩旋转、跳跃,虽带着青涩却满眼星光——这是她期盼已久的舞台,梦想在舞步中绽放成最灿烂的模样。

  压轴的淮剧表演掀起高潮。孩子们身着绣着纹样的戏服,跟着老师的指点抬眼、转身,“咿呀”唱腔里虽有稚气,却藏着对传统的敬畏。“这是咱阜宁的宝贝!”指导老师的话落在孩子们心上,古老的戏曲在童声中流转,恰似文脉长河里泛起的新浪花。

  老物件会呼吸:从村史深处捧出的红色火种

  许祝村村史馆的木门“吱呀”开启,时光仿佛在此放慢脚步。锈迹斑斑的犁耙诉说着农耕岁月,泛黄的日记本里藏着烈士祝斌的家国情怀,孩子们的指尖轻轻拂过展柜玻璃,仿佛触到了历史的脉搏。“这些不是老东西,是爷爷辈的勋章啊!”一个男孩的感叹,让展厅里的空气都变得庄重。

  “我志愿守护乡土文化,铭记历史根脉……”集体宣誓的童声撞在青砖墙上,又轻轻落回每个孩子肩头。剪纸台前,红纸在小手里翻飞成一颗颗五角星。

  活动尾声,孩子们提笔给二十年后的许祝村写“时光信”:“要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英雄”“我要把家乡建得像花园”……封入信封的,是稚嫩的笔迹,更是沉甸甸的传承之约。

  从地名里读出岁月厚度,在舞台上舞出文化自信,于村史中接过精神火种,这场研学之旅让孩子们懂得: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写满故事,而他们,正是让这些故事继续流传的新一代。阜宁县民政局也将持续以“阜小宁・童守护”儿童服务品牌为抓手,让更多孩子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中感受关爱、汲取力量,当童心与文脉相遇,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让乡土文化的薪火在一代又一代少年手中不断传递。(崔奕 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