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融和法庭’吗?不是让您跑法院,是法官到您家门口来办事!”近日,带着这句直白的介绍,海安法院融和法庭海安·“吾心安”家事联调工作站的干警们深入社区、村居,开启了一场“问需于民、问计于基层”的走访行动。这场走访不止于“推广”融和法庭,更聚焦需求对接、个案攻坚与机制探讨,让司法服务的触角真正扎进基层治理的肌理。

  不止于“介绍”:让群众看懂融和法庭的“里子”

  “跟村委会调解有啥不一样?”面对海南村村民的疑问,干警没有照搬条文,而是用身边案例作答:“之前张大妈和儿子因赡养问题闹僵,就是融和法庭联合村居、司法所、妇联一起调解的,不仅理清了法律规定,还劝好了母子感情,这就是融和,司法力量和村居资源拧成一股绳。”

  走访中,高新区法庭副庭长徐涛还向海南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村民们重点讲清融和法庭的三个关键词:便捷性——“村委会调解室就是临时的法庭,材料不用反复递交,赡养、继承、抚养等需要联合调解的,融和法庭可以将庭审搬到身边,提供家门口的法律服务”;多元性——“除了法官,还有法律明白人、网格员、心理咨询师加入矛盾纠纷化解的队伍,形成高效的基层矛盾化解模式”;终局性——“调解成功的,可以及时申请司法确认,保护调解成果;调解不成功的也可直接对接诉讼程序,避免次生矛盾引发的恶性循环”。这样的“拆解式”介绍,让村民们对融和法庭从“听说过”变成“用得上”。

  深挖需求:从“泛泛而谈”到“精准画像”

  “融和法庭要嵌进社区日常”,融和法庭干警们把每一次入户都变成精准对接的过程。在星海社区走访过程中,副庭长顾进、法官燕超了解到社区部分小区存在因“业主不理解、物业不配合”产生电梯维修基金使用、物业费欠缴等纠纷;老年群体赡养纠纷时有发生,希望能够加强调解;失足少年社区矫正需要专业法律意见破局等等。

  这些需求被一一标注,成为融和法庭制定服务清单的“指南针”,把“纸上计划”变成“按需供给”的具体安排:定期梳理物业纠纷典型案件,加强案例研判与类案指导,提升物业企业、调解组织、社区等物业纠纷化解力量的专业素养;在老年人口密集的社区加开赡养关系相关法律法规专场讲座;法庭开放日结合“法治夏令营”,邀请中小学生及家长朋友走进法庭,让法律变得更加可感可触;在有矫正需求的片区联动社工提前介入,由法官联动社工开展失足少年心理疏导和技能培训;普法宣传聚焦婚姻家庭、防诈骗等实用内容,开展针对性的普法小课堂,让司法服务始终与群众的急难愁盼同频。

  机制先行:从“个案化解”到“批量破解”

  走访中,各方对构建类型化案件共同协调化解机制进行了探讨。面对婚姻家事纠纷中“撕破脸伤亲情、硬判案留心结”的难题,组建由法官、基层妇女工作者、网格员等组成的调解员队伍,在调解中既讲民法典里的抚养义务、财产分割规则,也聊夫妻相处的情感逻辑、亲子关系的修复技巧,让剑拔弩张的纠纷在法理兜底的前提下,多了几分各退一步的温情;针对涉老维权“行动不便、怕麻烦”的特点,开辟银发维权绿色通道,社区网格员定期收集老人诉求,法庭干警对赡养、遗产继承等纠纷提供上门调解服务,定期开展普法小课堂,讲清遗嘱的各种形式及效力问题、子女赡养义务等知识点,让老人足不出户也能学法、知法、用法。

  “不是我们不想管,是有些纠纷光靠村、社区的人情牌打不通。”孙庄街道司法所王所长点出了基层治理的痛点,“希望法院能够提供更多指导,对于家事纠纷等多开展联合调解,进行巡回审判。”走访中,干警们还听取了村居、社区对法庭工作的意见建议。

  从融和法庭的推广介绍,到深耕社区的法治需求,从个案矛盾的上门化解,再到类型化案件化解机制的聚力构建,此次走访让融和法庭与基层治理的脉络紧紧相连。高新区法庭将带着收集的需求与建议,继续把法治的种子播撒在社区街巷、村居阡陌,让“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矛盾不上交”的愿景,在每一次耐心调解、每一份法律指引中落地生根,让公平正义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底气。(罗雨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