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衣袂间,细如蚕丝的彩线在光影中流转,仿佛有微风拂过,衣袂翩跹;孔雀尾羽上,每一根翎羽都由捻金线细细勾勒,立体的弧度让孔雀似要在下一秒展翅开屏,将一身华丽尽情绽放;老虎身上的皮毛纹理清晰可辨,在不同光线下凝视,竟像是有细微的颤动……9日下午,沈绣博物馆内,崇川区图书馆举办的“走读崇川——巧绣凝瑰宝 匠心续文”亲子刺绣体验活动在此启幕,18组小读者家庭循着丝线的轨迹,开启了一场与非遗文化的亲密对话。

  这座承载着百年绣艺传承的博物馆,坐落于主城崇川文化腹地,前身为清末民初的沈绣工坊旧址,馆内不仅完整保存着沈寿大师当年创制的“仿真绣”工具与手稿,更藏有从民国至今的300余件传世珍品,堪称沈绣艺术的活态档案库。“大家看这幅仕女图,丝线细如发丝,凑近了才能发现其中藏着几十种过渡色。”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仇美兰带领着小读者家庭,缓步穿梭在展厅中。孩子们纷纷踮起脚尖,鼻尖几乎要贴上玻璃展柜,小声惊叹着:“老虎的胡须好像会动,感觉它的毛发摸起来一定很舒服。”仇美兰指着展柜旁的老照片笑道:“这些技艺都源自沈寿先生首创的‘虚实乱针’,当年她为慈禧绣制《八仙上寿图》时,就用这种针法让人物衣纹有了流动感。”

  移步至体验区,绣棚的素白面料上早已画好了竹子、梅花等雅致纹样,各色绣线像一道道彩虹般整齐排列。沈绣第三代传承人刘建民正专注地示范穿针,她枯瘦却灵巧的手指捏着极细的丝线,三捻两绕间便轻松穿过针孔。“绣的时候手腕要稳,可以先从上面的叶子绣起。”南通市工艺美术师、沈绣第四代传承人周晶轻轻握住孩子的小手,耐心引导其在缎面上绣出第一朵梅花。陈语涵的母亲看着女儿从最初的紧张生疏,到后来逐渐上手、越发熟练,笑道:“平时孩子总爱抱着手机玩游戏,今天能静下心来做手工,绣得还不错,没想到竟是个被耽误的小绣娘。”

  渐渐地,原本有些喧闹的体验区安静下来,只剩下丝线穿过绸缎时发出的细微而清脆的声响。仇美兰在孩子们中间来回走动,时不时停下脚步指点:“叶脉的针脚可以再长一点、密一点,沈绣的灵气,就藏在这些细枝末节里。”

  据介绍,本次活动是崇川区图书馆2025年“走读崇川”系列的第八期。“我们将持续联动辖区内的文化场馆,推出更多优质研学活动。未来,还计划进一步拓展研学领域,带领孩子们走进特色工厂等场所,让他们在多元场景中真切感悟时代发展的独特魅力。”崇川区图书馆活动部负责人俞亦洋说。(卢铖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