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在龙城大地生动实践。

  大运河边,烟火升腾,沿岸居民悠闲散步;天目湖畔,农居错落,茶山竹海诗意渐浓;洮滆之滨,白鹭翩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打造城市之美,在于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年来,常州市以“两山”理念为指引,高标准推进美丽常州建设,“生态绿城”与“万亿之城”双向奔赴,青山绿水与智造之美“美美与共”,每一位常州居民都能体会到,家乡的每一寸发展变化都根植于对自然的精心守护。

  守护山水美

  溧阳市天目湖镇桂林村姑娘谈静在两年前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从居住多年的城市回到乡间大地上,追逐自己的“民宿梦”。现在,她的“宽上山宿”民宿掩映在桂林村的绿水青山中,与70多家村民自主经营的“乡野别墅”共同组成了静谧的田园画卷。

  吸引谈静举家返乡的,是政府对“旧农房”盘活改造的支持政策,更是家乡日新月异的好风景——背靠桂林山,依傍天目湖,桂林村守住一方好山水,大力发展以绿色为基底的旅游经济,在建设中开辟了新业态,更融合了生态美。如今,桂林村拥有民宿、茶场等经营主体180余家,依靠山清水秀、恬淡惬意,接连摘得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的荣誉。

  “这么好的地方我们会反复来。”镇江游客裴晓娥今年6月刚到访过溧阳,7月底又带着三五老同学一起来郊游。她说,这里的美景总令她流连忘返。

  溧阳之美,美在山水相融。作为常州文旅的金名片,溧阳用“一城山水”积极探索生态价值的乡村转化。当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串起全域的乡村美景,自然禀赋真正孵化出了旅游热度。目前,“荷塘”礼诗圩、“悠然”杨家村、“山水”桂林等19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在溧阳全面建成,美丽乡村成为溧阳之美的鲜明印记。

  绿水青山在,金山自然来。坚定不移以“两山”理念为指引,“生态+文旅”在各地焕发出蓬勃生机,常州全城皆美景。

  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依托山水资源精心造景,全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619万;“国际花园城市”武进充分发挥湿地公园、森林乡村、苗木特色镇等资源优势,让“花都水城·浪漫武进”的旅游形象深入人心;在长江奔涌的沿江板块常州高新区,长江大保护展示馆、渔港码头、省庄河湿地等景观节点令人耳目一新;天宁郑陆镇查家湾守住美丽田园,持续走好“果旅融合”的生态旅游之路……

  立足“山水林田湖草”俱全的生态本底优势,常州市正在绘就“向美而行”的生态画卷:城乡融合发展一体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全域美丽乡村、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齐头并进,“全境生态、全域旅游、全景融合”的发展理念正转变为现实中的发展图景。

  重现家园美

  重现绿水青山,才能留住金山银山。

  眼下,滆湖(武进)近岸带水生态修复项目正在进行。远处,菱角带围绕近岸带湖面,形成了一道净水屏障;水中,金鱼藻、大苦草摇曳生姿;岸边,池杉、黄菖蒲组成了热闹的“水上森林”……滆湖沿岸“水清岸绿”已肉眼可见。

  “退田还湖前,这里被鱼塘、荒地覆盖,修复工程重新塑造了地形,种植、恢复了近岸带水生植物,以沉水、挺水、浮叶植物为组合,促进滆湖生态功能更趋完善。”武进区水利局规划建设科科长龚尧说。目前,近岸带西太湖、高新、嘉泽片区修复工程已基本完成,总体恢复水生植物约2.3平方公里。

  滆湖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作为太湖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百万居民的饮用水源,滆湖网围养殖曾为湖泊生态带来沉重负担。系统破解滆湖之“痛”,常州市坚持接力共治。多年来,持续推进退田还湖、退渔还湿,相继完成全部围网清退与水产养殖“清零”。随着眼下滆湖生态清淤工程与近岸带水生态修复工程的大力开展,滆湖正加速由藻型湖泊向草型湖泊演变。

  岸线绿了、水质清了,去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牛背鹭现身滆湖,更有近30种鸟类长期安家于此。近年来,常州市坚持铁腕治污、生态修复,努力为更多“生态精灵”重现美好家园。

  绘美天空底色。大气指标稳步向好,上半年PM2.5浓度同比改善6.4%、改善幅度位列全省第三。

  还原水的本色。今年上半年,太湖常州水域总磷同比改善16.1%,改善幅度领跑江苏省环湖三市。长荡湖、滆湖总磷在去年大幅改善的基础上,又分别同比改善36.6%、28.4%,长荡湖水质接近Ⅲ类水平。常州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第二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共记录到水生生物1216种,较第一轮调查新增246种。

  加强生态建设。以打造“一体化保护修复、生物物种保护、生态价值转化、区域协同保护示范样板”为蓝图的“生态岛”项目落地常州市天目湖、长荡湖。其中,天目湖湖群“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共实施四大类12项重点工程,年底将全面完成建设;长荡湖北岸带等5个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正在大力推进中。

  追逐绿色美

  高温艳阳天,迎峰度夏时。坐落在金坛区茅山脚下的大型“绿肺”——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加大调峰频次,在每天固定时段进行充放电,高效完成电能的绿色转换、储存与输送。

  “进来的是空气,出去的也是空气。”华能中盐(常州)储能有限公司运维部主任庞里波说,作为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项目,金坛盐穴储能项目的充放电过程就像一次轻盈的“呼吸”,全程绿色无污染。

  庞里波介绍,调峰带来了可观的生态价值。“自2022年运行以来,累计调峰电量近4.6亿千瓦时,相当于省下了23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目前,二期项目建设正快马加鞭,预计该电站调峰规模还将得到大幅提升。

  废弃盐穴变成储能“宝库”,探索出了一条“两山”转化的新路径。近年来,常州市坚持绿色转型与低碳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型探索正在见证城市向绿而兴的美好未来。

  今年,常州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的城市,标志着常州在“双碳”赛道上的先行示范地位获得国家认可。

  无论是近日首个电动自行车市民换电项目的投用,还是公共机构碳普惠积分兑换的推出,今年以来,全市生活领域的低碳实践亮点纷呈,绿色发展理念与市民生活日益相融。

  放眼产业领域,常州市“发储送用网”新能源产业生态闭环加快打造,工业生产“智改数转网联”深入推进。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工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首批8个近零碳园区先行示范、高标准建设。

  在常州,“低碳”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

  作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常州城市“小而美”,发展“快而优”。近年来,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常州不断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持续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全方位、多角度向绿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