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射阳县临海镇牢固树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理念,在强化思想引领、丰富文化供给、移风易俗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文明新风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底色”。通过高效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创优实施乡风文明建设工程,在“搭台唱戏”上谋新策、出实招、见真情,让文明之风浸润千家万户。

  理论宣讲:小切口讲好大道理

  以“小角色”组建“大队伍”。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临海镇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百姓“茶余饭后”与“所思所盼”,组建起60余人的宣讲队伍,涵盖“百姓名嘴” 工作室、“银发宣讲队”等,形成“专家讲理论、名嘴讲政策、典型讲故事”的多元格局。18名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银发宣讲队”分赴各村(社区),83岁的王钊之结合亲身经历,用通俗语言讲述近年来的家乡巨变,让理论宣讲“声入人心”。

  以“小角度”阐释“大道理”。创新宣讲模式,将巡讲巡演与快板、顺口溜、脱口秀等形式结合,用“方言土语”把理论观点转化为生动道理。原本严肃的政策解读,变成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家常话,既保留理论深度,又增添生活温度,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声入耳”,切实增强宣讲吸引力与感染力。

  以“小载体”释放“大能量”。“新思想大家讲”活动中,市县乡村阅读推广人张同祥、蔡恩泽、金雅雯等利用广播、微信、农家书屋等阵地,深入村居与百姓面对面交流“盐城好人”付强依托“付强文化之家”,“银发志愿者”吴才秀以身说法分享公益事迹与理论感悟。线上线下阵地联动,让身边人讲身边事,以小故事折射大精神,让理论宣讲在“声声交织”中升华实效。

  文化活动:小舞台演绎大精彩

  从“泥腿子”到“当主角”。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临海镇20个村(社区)的“文艺骨干”自发组建30多支广场舞队,参与人数超3000人,还衍生出“同祥快板队”“海之韵歌乐团”“夕阳红民乐队”“红蕾艺术团”“金海民俗表演队”等10多支特色小分队。双洋社区从最初8人的广场舞队,发展为含老中青3支舞蹈队、老年合唱队和银发民乐队的60人团体,社区广场常年吹拉弹唱不断。这些“泥腿子”在舞台上演绎乡风文明、政策宣传等内容,让乡村文化舞台充满烟火气。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一批本土“文艺能人”扎根基层,将“送文化”转为“种文化”。范贵银、陈德忠、许成科等文艺爱好者自编自导自演小戏、快板等作品100多个,76岁的“同祥快板队”副队长陈德忠从事文艺表演40余年,常年义务辅导群众团队。他们用“文艺绝技”培育出一批批能歌善舞的村民,让文化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与精神品位。

  从“小活动”到“大玩场”。以“党建+种文化”为依托,30多支文艺团队全年无休开展活动,让小活动串联成群众共享的“大玩场”。节庆汇演、日常排练、广场展演等活动贯穿全年,从田间地头到社区广场,处处可见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身影,让“文化临海”的精气神在欢歌热舞中愈发充盈。

  移风易俗:小举措推动大变革

  以“小约定”涵养“好风气”。各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内容纳入其中,由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落实。五岸村推行“零彩礼”示范户评选,八大家社区倡导丧事办理不超过3天,通过群众自定“小约定”,逐步破除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旧俗。

  以“小积分”撬动“大参与”。创新推行“文明积分制”,将参与志愿服务、遵守村规民约等行为量化为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服务。双洋社区居民王秀兰通过参加环境整治、理论宣讲等活动累计积分200多分,兑换了米油等物资,带动更多群众主动参与文明创建,让“积分”成为文明新风的“催化剂”。

  以“小阵地”传递“大文明”。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道德讲堂等阵地,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宣讲、家风故事会等活动。志愿者走村入户发放移风易俗宣传单,商场LED屏滚动播放文明短片,应急广播定时播报市民公约,让公益广告抬头可见、文明理念入耳入心,推动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成为群众自觉行动。

  如今的临海镇,理论宣讲有温度、文化活动有活力、移风易俗有实效,文明新风正从街头巷尾、农家院落悄然生长,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风景。(张同祥 朱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