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常州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召开,又一次吹响奋进号角。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作为全市发展“主引擎”,锚定“常州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以决战决胜姿态冲刺“十四五”圆满收官。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常州高新区以“产城融合”为发展主线,书写着新时代的精彩答卷。这里,重大基础设施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生态保护与城市更新协同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交相辉映,一幅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生动画卷正加速绘就,人民对美好之城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跨江联动 构筑发展新格局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也是产城融合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常州高新区始终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构筑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常泰长江大桥的建设工地上,建设者们正全力冲刺,确保项目按计划建成通车。这座斜拉桥,如同一座钢铁巨龙,横跨长江两岸,将常州与泰州紧密相连。通车后,不仅将大大缩短两地的通行时间,促进长江南北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更将为常州高新区加快实现更高水平产城融合、南北互通、跨江联动提供重要契机。
作为常州通江达海的“最后一公里”,德胜河航道整治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条全长21.54公里的河道,船舶通航能力将从100吨升级至2000吨,成为常州唯一一条通江高等级航道。德胜河魏村枢纽船闸已建成投用,成为集船闸、防洪、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水利枢纽,后期与铁路、空运形成初步“联动”网络,依托“通江达海”网络的逐步完善与公铁水路全覆盖的组合效能,让更多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实现“门到门”运输服务,高等级航道带来的“黄金效益”,将呈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在常州高新区,一张立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正在形成。腾龙大道智慧快速路、龙江路高架北延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正加速推进,常州机场航站区改扩建项目进展顺利,“空铁水公”四位一体的交通优势日益凸显,一个内畅外联、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正加速形成。
绿色发展 绘就美丽新画卷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常州高新区发展的重要依托。在“共抓大保护”理念指引下,常州高新区将长江大保护作为首要任务,举全区之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让长江岸线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沿江1公里范围内,低质低效化工企业全部实现“清零”,累计腾退土地超4000余亩,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生态绿地。近年来,常州高新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累计完成沿江复绿3600亩。如今,漫步在长江岸边,江风拂面,绿树成荫,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长江大保护的进程中,常州高新区积极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精心规划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和旅游项目,让长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2024年,常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区规划正式发布,“常小豚”IP形象惊艳亮相,成为常州高新区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既传递着对江豚等珍稀物种的保护意识,也让长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
产城融合 打造幸福新家园
产城融合,是常州高新区发展的核心战略。近年来,全区紧紧围绕“以产兴城、以城兴业、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功能完善,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常州高铁新城,作为常州高新区产城融合的主阵地,正按照“城市新中心、中轴新支点、产业新高地、智慧生态城”的定位加速崛起。目前,已建成的高新广场、领航大厦等楼宇成为城市新地标;正在加速建设的星耀城、科创水镇二期等载体,也在不断刷新着城市天际线。熙熙攘攘的常州高铁北站,与常泰长江大桥、常州港、沪蓉高速、常州奔牛国际机场等共同构成出强大的交通网络,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功能总部和头部机构纷纷向这里聚集,“一核四带”的产城融合格局已初步形成,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常州高新区也高度重视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民生福祉的提升。系统谋划龙江路西侧万亩产业园建设,统筹推进站南片区城市更新,实施环新龙湖公园景观提升工程,让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宜居。推动“新校”向“名校”发展,加快市一院高新院区、第二工人文化宫建设,加大低密度、高品质住宅供给,不断满足居民对优质教育、医疗和住房的需求。优质品牌纷至沓来,游购玩文化空间日益丰富,音乐节、啤酒节、体育赛事等活动精彩纷呈,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的常州高铁新城,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高地,更是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奋楫扬帆,勇立潮头。常州高新区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长江岸线的生态蝶变见证着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勾勒出区域联动的发展图景,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彰显着产城融合的蓬勃活力。在这里,产业与城市相互滋养,经济与生态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一幅更具魅力、更有温度的城市发展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葛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