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本届赛事由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主办,选取“一城·一塔·一河”作为叙事标识主体与链接点,邀请全球青年创客共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
经过中外评审团评审,最终,“丝路余声”队凭借“生铃之园”创意装置作品摘得桂冠。网格工作室、光核设计、数字盐水鸭、像素宝塔4支队伍获得最佳全球吸引力奖、最佳美学奖、最佳互动体验奖、最佳遗产叙事奖。
“丝路余声”队由来自中国的尹韶阳、杨兆,来自印度的Zaid Khan以及来自阿塞拜疆的Asaf组成,团队以大报恩寺琉璃塔上面的风铃为灵感,以有风就有记忆的视角去唤醒南京沉睡的记忆。
如何让博物馆在拥抱变革时守住文化根脉,实现可持续发展?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负责人表示:“600年前,大报恩寺琉璃塔,是享誉海内外的世界奇观,见证了南京作为世界文明交汇点的历史。它的文化记忆与价值,从未消失。这也是‘永不消失的遗产’大赛举办的初心——编织记忆,让文化遗产在时代变革中持续焕发生机。”
活动现场,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副理事长姜波、博物馆顾问与展览专家Lizzy Moriarty分别以《海上丝绸之路:跨海的文化交流》《连接世界的博物馆》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姜波表示:“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为国内文博界,在面向全球推广中国理念方面,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表率作用。这是遗产面向未来、面向青年的一次特别重要的实践。”Lizzy Moriarty认为:“这场大赛具有全球意义,它为博物馆带来了年轻的创意理念,为青年们提供了一个能在博物馆场景中施展的展示平台。”
据悉,“生铃之园”创意装置将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天台正式落地亮相,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向全球青年发出邀约,共同见证一场“南京叙事-全球回响”的共振效应,让“共同的遗产”在全球共创中永不消失。(报恩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