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有效防范化解电动自行车火灾风险,切实解决“飞线充电”安全隐患及停放难、充电难等民生难题,多部门协同出台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居民小区充电设施规范化建设。在此背景下,海安市人民法院开发区法庭主动延伸司法职能,与开发区嘉麟社区构建“法庭+社区”联动解纷机制,成功调处一起因安装充电桩引发的纠纷,以司法实践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2024年4月,海安市某新能源有限公司与某物业公司在社区见证下签订智能充电桩建设运营服务协议。约定新能源公司在物业公司规划区域安装7套充电设施,并负责进行后续管理、运营和维护。然而,新能源公司在完成3台设备安装后便停滞施工,导致小区居民充电需求无法满足,物业公司多次催告无果后,无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开发区法庭受理该案后,为进一步了解案件的具体情况,承办法官马亚男仔细审查了物业公司提交的证据材料,并逐一与原、被告双方进行电话沟通,查证案件来龙去脉,厘清案件法律关系,分析涉案当事人诉求及现实困难。
“若机械判决解除合同,拆除已建成的3组充电桩将造成资源浪费与经济损失,更可能加重小区居民充电难题;若维持合同效力,新能源公司因经营亏损难以持续运维,不仅无法实现协议初衷,更可能因设备失管引发安全隐患。”
马亚男深入剖析利弊,既从居民充电安全保障、日常需求满足等民生角度释法明理,又立足新能源公司前期投入、运营成本等现实困境,耐心引导当事双方协商。最终,双方同意进行调解。
马亚男在庭长赵祖华的带领下,邀请嘉麟社区工作人员与原、被告双方共同来到该小区,实地勘察了小区东西两侧预留的充电桩位置,随即在物业办公室组织双方当场进行调解。经过长达3个小时的反复沟通,原、被告双方终于就争议焦点达成一致,在调解协议上落笔签名。这起持续半年之久的民生纠纷在法院、社区的通力合作下得到妥善化解。
本案纠纷的成功化解,是海安法院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缩影。下一步,海安法院将继续坚持“司法为民”理念,健全完善多元解纷机制,将“判”的刚性和“调”的柔性相结合,着力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实质化解,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司法力量。(宗苏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