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公布2025年度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微改革”项目实施清单,聚焦涉外保护、行政裁决、行政司法协同、公共服务四大领域,涵盖全省设区市和县区知识产权局共12项改革举措。江苏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向精细化、实效化迈出关键一步。
江苏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微改革”事项从基层征集而来,是全省各地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实践,在此基础上凝练形成的务实举措,将由点及面,逐步在全省推广。
涉外保护再升级:构建跨境电商与海外维权“双屏障”
针对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带来的知识产权风险,苏州市相城区、吴江区及盐城市亭湖区将搭建跨境电商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系统,通过AI技术对店铺名称、Logo、产品包装等进行实时监测,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同步联动商务部门建立企业分级管理库,提供境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全流程指导。这一举措与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涉外护航行动”提出的“五位一体”海外维权体系形成呼应,将风险防控从“事后应对”转向“事前预警”。
与此同时,苏州市、泰州市及无锡高新区将打造海外知识产权维权网络,通过基层分中心延伸,建立覆盖“风险监测-案件应对-资源汇聚”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依托海外风险监测数据库,重点企业可实时获取商标抢注、专利侵权等预警信息,并获得国际诉讼支持等专业服务,预计惠及全省超2000家出海企业。
行政裁决提效能:简案快办与执法下沉“双突破”
为破解专利侵权案件周期长、基层力量薄弱等问题,苏州市、常州高新区将推动执法力量下沉,设立独立行政裁决所并在基层分局开设立案窗口,构建“基层受理-区级裁决-省市指导”的三级联动机制,实现案件“就近办、快速办”。这一模式与徐州市睢宁县的“府院联动+跨域巡回”模式形成互补,强化基层治理能力。
无锡市、南通市试点行政裁决简案快办机制,针对事实清楚的案件启用简易程序,依托快维中心预审成果压缩办案周期,预计将案件办理时间从法定的60日缩短至30日内,大幅提升维权效率。
行刑协同破壁垒:数据互通与联勤联动“双保障”
在行政司法协同领域,无锡江阴市、南通市通州区等地将深化知识产权行刑衔接,打通法院、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壁垒,建立助企维权打假中心与公安联勤工作站。对于恶意侵权案件,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并直接移送公安机关,实现“行刑无缝对接”。
徐州、盐城等地通过诉调对接中心整合调解资源,推行“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形成从案件预检到诉讼引导的全流程服务链。江苏此次改革预计将进一步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淮安市将密切知识产权与文化、体育部门合作,编制赛事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引导综合运用商标、著作权等方式,加强文体赛事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无锡市惠山区及连云港市灌南县、东海县等地面向当地重点品牌、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等,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协作机制和跨区域协调机制,加强经营主体知识产权合规指引,规范商品网络销售行为,运用技术赋能,优化产品溯源系统。
公共服务智能化:智慧平台与一个窗口“双赋能”
在优化公共服务方面,淮安、镇江等地打造一站式服务窗口,集成企业特派员、侵权观察员等服务团队,提供专利导航报告、合规培训等定制化支持。南京市雨花台区、常州市武进区将同步设立“微场景知识产权角”,通过网红地标、产业园区的沉浸式体验增强公众意识,形成“线上+线下”立体服务网络。
扬州市、徐州市铜山区搭建的知识产权智慧服务平台将嵌入AI智能客服,实现商标查询、专利申请等功能“一键办理”。参考常州市“常小知”AI智能体经验,平台还将提供侵权线索征集、政策解读等增值服务,预计年服务企业超5万家次。此外,南通市、无锡经开区通过专利质量管理系统运用大模型技术,精准识别非正常专利申请,从源头提升专利质量。
围绕加强整治非正常专利申请,打造专利质量管理系统,南通市、无锡经开区将集成人工智能垂直领域大模型,聚焦专利申请检索、撰写、审查答复等核心环节,开发更多功能,及时发现核查企业异常行为,协同加强对非正常专利申请的监控和管理。
南京等地将突出微场景知识产权互动传播,面向管理部门、社会团体、创新主体等征集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设立“微场景知识产权角”,增强公众知识产权意识和社会知晓度。
合力提供强保障:全省联动与动态评估“双支撑”
作为《江苏省知识产权大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的核心抓手,此次“微改革”强调跨部门协同与资源整合。省知识产权局将建立动态评估机制,跟踪项目进展并推广典型经验,确保改革落地见效。例如,跨境电商保护项目将联动商务部门开展分级培训,重点商标保护项目将运用区块链技术优化溯源系统,体现“技术+制度”双轮驱动特色。
“此次改革聚焦企业痛点,通过小切口实现大突破。”省知识产权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江苏将以“微改革”撬动“大保护”,为高质量发展营造更优创新生态。据悉,首批项目已在苏州、无锡等试点地区启动,预计2025年底前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戴林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