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小流域顺利完成全市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这一成果标志着六合区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大泉小流域位于六合区竹镇镇,流域面积24.78平方公里,以丘陵山地为主,区域内山水相依、植被广袤,是南京市重要生态屏障区。通过实施大泉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竹镇镇深入挖掘流域内生态资源价值,形成了“资源收储—整合开发—收益分成—再投入”的生态产品价值多维转化循环,有效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化。
据介绍,该项目突出三大特点:一是多维业态深度融合。竹镇镇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延伸发展旅游业,构建了“农文旅体”新型业态体系;二是多维推动协同发力。在省水利厅指导下,区政府、市水务局和镇政府联动协作,结合民族乡镇政策优势,推动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三是多维交易创新突破。探索“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位一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完成多元资源权属3年2371.56万元的价值交易。
在工作推进中,竹镇镇坚持规划引领,累计投入资金和社会资本超3.6亿余元,打造“1+5”示范区,系统开展水土治理和生态修复,流域内水土保持率提高至98.31%,林木覆盖率达43%以上,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同时,通过资源普查、确权与评估,明确21项生态产品目录,总价值约1.95亿元,为市场化交易奠定基础。
该项目通过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和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将盘活茶园、水库、民宿等资源,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不仅拓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也为周边农户带来就业机会,惠及群众超万人,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共赢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六合区将此为契机,推进止马岭-大泉湖周边小流域价值转化,分批推动成熟生态产品市场化,扩大“两山”理念实践成果,建立水土保持投入循环机制,实现生态“颜值”向“产值”的持续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美丽江苏建设注入绿色动能。(朱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