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启幕。作为本届投洽会主宾省,江苏馆一开馆便迎来客流高峰:企业负责人忙着向中外客商演示产品,洽谈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31家顶尖企业携45件“压箱底”成果集中亮相,积极把“江苏造”的硬实力转化为链接全球市场的“真订单”。
传统产业“稳底盘”:万亿级赛道跑出“全球首款”
“全国每5个汽车零部件,就有1个来自江苏!”展馆工作人员的介绍,道出江苏在该领域的“龙头地位”——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近万亿元,规模稳居全国第一,覆盖从动力系统到智能网联的全产业链。在展区C位,一辆酷炫且充满未来感的汽车模型成为全场焦点,其“裸露”的各类核心零部件均为“江苏造”。其中,无锡星驱科技展出的全球首款十一合一超高集成域控电驱系统,让这一传统优势产业焕发强劲“新活力”。“它集成11个核心单元,重量仅79.8公斤,综合效率超90%!”星驱科技投融资总监张祚彬指着展台上的电驱系统介绍,这款产品不仅拿下中汽中心首张5A级高品质电驱认证,更助力吉利银河E5成为2024年全球爆款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星驱科技2022年落户无锡后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目前已建有26条产线,年产能达55万台套,还拥有包含全球首台3万转高速单电机试验台架的实验室。“今年,二期项目已入选省民间投资重点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研发与生产规模。”张祚彬透露。
此外,南京航天国器研发的GQ-580型无人直升机也亮相展区,成为传统装备制造向高端智能化转型的典范。“这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产品,采用纵列式双旋翼设计布局,具有载荷大、航程远、抗风能力强等特点,可实现船载起降和编队飞行。”南京航天国器科技发展部副部长谢本辉介绍,该产品已成熟应用于高原侦察、物资运输等场景,深度参与多省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希望借助投洽会平台,与国内外伙伴达成技术协同与市场合作,让这款国产高端装备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新兴产业“拔高度”:海工与低空经济双轮驱动
如果说传统产业是江苏发展的“压舱石”,新兴产业便是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杠杆”。在江苏馆重点产业区,船舶海工与低空经济两大领域的突破性成果集中亮相,展现了江苏在新兴赛道的领跑实力。
在船舶海工展区,南通惠生自主建造的FLNG(浮式天然气储卸装置)模型前围满参观者。作为船舶海工界“皇冠上的新明珠”,这款我国自主建造的最大吨位、最大储气量的FLNG装置,增强了中国造船企业在全球能源项目的话语权。“传统工期要5—7年,我们通过模块化创新,把建造时间压缩到33个月!”展馆负责人介绍。这一突破性成果,正是江苏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实力的生动缩影——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该产业造船三大核心指标(造船完工、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占全国比重均超45%、稳居全国第一,占世界市场比重亦保持在25%以上,持续巩固全球领先地位。
低空经济赛道同样看点十足,成为江苏新兴产业布局的又一“加分项”。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天牧飞行管服系统演示屏前,工作人员正现场操作系统规划飞行路线。“它能一站式解决低空管控难题!”莱斯信息低空事业部胡子越介绍,在该系统支撑下,可同步监控“10万+”飞行目标,通过“一窗受理、一表通览、一站审批”模式让低空运行效率提升75%;针对飞行申报难问题,系统嵌入低空大模型打造“填报小秘书”,实现一键填报,目前已在江苏、湖北等多省落地应用。“江苏低空经济集聚近200家企业,稳居全国第一梯队!”胡子越的语气里透着自豪。
未来产业“拓新局”:绿色能源岛撑起“零碳未来”
锚定未来产业赛道,江苏正以绿色低碳为突破口加速布局,目前节能环保、动力电池、光伏、风电装备四大产业规模均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形成从核心部件到整线集成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9119.7万千瓦,历史性超越煤电8156.1万千瓦,为全国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样本。
绿色低碳展区内,盐城海上智慧能源岛沙盘,直观展现了江苏的“绿色雄心”。沙盘上,风能、太阳能转化为绿电直供产业园区,多余电力通过技术转化制氢、合成绿色甲醇,实现全链条零碳排放。“这个项目能实现园区零碳排放,类似的新型电力项目江苏已有10多个!”展区工作人员介绍,江苏正依托沿海新能源资源优势,加快打造零碳园区和零碳产品出口基地。
除了前端能源生产,江苏更在后端服务上发力。展区另一侧的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演示屏前,企业代表正体验“一键溯源”功能。企业通过平台可快速获取符合国际标准的碳足迹报告与绿色认证,“相当于拿到了产品出海的‘绿色通行证’。”展馆负责人提到,“绿色低碳不仅是未来发展的必答题,更是江苏正在抢占的新优势。”(王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