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筑牢粮食市场“稳价保供”防线,江苏省正式启动2025年度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通过“政策托底+市场引导”双轮驱动,全面铺开小麦托市收购工作。单日最高收购量突破5.8万吨,日均收购量稳定在4.5万吨左右,形成“量增价稳”的良好态势。

  让我们深入中储粮各直属库热火朝天的收购一线,近距离感受智能科技如何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解码新时代粮食人匠心传承的动人故事。

  邳州,这片被大运河浸润千年的土地,是承载着“大汉雄风”与“运河繁华”的千年粮仓重镇,此刻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丰收盛景。

  走进中储粮邳州直属库,15座浅圆仓拔地而起,与波光潋滟的京杭运河相映成趣,奏响新时代“大国粮仓”的华彩乐章。

  2025夏粮收购时节,邳州直属库新建成的大型现代化浅圆仓群首次全面启用。

  “从1978到2025,我亲眼见证着从‘汗水仓储’到‘智慧仓储’的沧桑巨变。从老仓到眼前的新仓,跨越近五十年的新旧对比,就浓缩在我们每日工作的方寸之间。”中央储备粮邳州直属库综合科科长夏明说,每天穿行在库区,仿佛走在一条具象化的时光走廊里。

  夏明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目光常常会落在那些1978年建造的老仓房上。青砖瓦缝间记录着近半个世纪的风雨。那时候保粮,靠的是一副铁肩膀、一双勤快腿。夏斗酷暑,冬战严寒,测温靠爬仓,防虫靠手筛,判断粮情全靠老师傅们“一看、二摸、三闻”的宝贵经验。如今,望向不远处那片2025年建成投用的浅圆仓群时,夏明心中涌起的则是无比的自豪与激动。

  浅圆仓内,一个全自动化世界正在有序运转,智能控制系统像“智慧大脑”一样,24小时精准调控着仓内的温湿度;无人操作的机械设备行云流水般完成进出粮作业;中控室巨大的数字屏幕上,各项粮情数据实时跳动,一目了然。曾经的“肩挑背扛”变成了今天的“指尖轻点”,传统的“体力活”升级为现代的“技术活”。

  在邳州直属库衡飞物流收购点,一座长约7米、印有“粮食质量安全检测平台”的白色方舱格外醒目。这座由中储粮质检中心历时6个月自主研发的“移动实验室”, 小小方舱内有大乾坤,15平米空间内,集接样、处理、检测功能于一体,被誉为粮食安全的“全科医生”。

  “检验员派到哪、满足要求的实验室就跟到哪,我们粮食质量安全检测平台不仅能快速检测容重、水分、杂质等质量指标,还能严格筛查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食品安全指标,粮农只需30分钟就能拿到质量检测结果。” 中储粮江苏质检中心检验科主管陈尚兵说,粮食质量安全检测平台为每一批粮食提供精准“体检”,确保优粮优价。

  宿迁,项王故里、水韵名城,古运河的柔波与骆马湖的碧浪共谱千年粮仓史诗。

  走进中储粮宿迁直属库金恒地方粮食储备有限公司陈集分公司,一辆辆满载丰收希望的粮车正在有序驶入库区,扬起阵阵裹挟着麦香的金色尘烟。

  作为登记员与扦样员的孙启贺,正穿梭于繁忙的作业现场,这位2024年7月才告别校园的“00后”粮储新人,尽管入职仅12个月,他已用年轻的肩膀扛起沉甸甸的责任,带着青春的朝气,投身于今年夏粮收购工作中。

  面对来粮迅猛集中的考验,连续高强度作业与高强度说话,这位年轻人患上咽炎并引发高烧。“已经好多了,售粮司机对政策以及流程不是很了解,我每天都要跟他们交流讲解,说的多了,嗓子就不行了。”孙启贺仍坚持在岗位上。

  “挂了三天水了,每天晚上收工之后去附近的镇上,挂完回来第二天继续上班,没办法,集中售粮人手不够,等忙完这次收购就让他好好休息一下。”作为陈集分公司租仓库点的负责人,王海涛每天也是在现场忙个不停。

  自1991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王海涛已在这片粮食的天地里耕耘了34个年头,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却从未磨灭他对工作的执着与热爱,他总是早作业、晚收工,全力保障收购工作。

  “我们陈集分公司4个机组同时卸车,正常情况下,卸车量每天能达1500吨左右。”一边说话,王海涛和孙启贺也在忙着手上的工作。在这紧张而有序的粮食收购现场,新老携手“传帮带”的模式为夏粮收购增添了勃勃生机。

  走进宿迁市金恒地方粮食储备有限公司王官集分公司,但见百余辆售粮车在临时停车区排列如棋,安静等待。

  “为解决售粮车辆停车问题,我们积极与当地政府、交通、公安等部门沟通协调,在库点周边设置了临时停车点,规范车辆停放。”中储粮宿迁直属库滨河分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李想表示,绝不能让夏粮收购给周边百姓造成困扰,要保持干净整洁、秩序井然。

  淮安,苏北平原中心,京杭运河与淮河在此交汇,盐河、苏北灌溉总渠穿境而过,是江淮流域的“鱼米中枢”,更是华东粮仓的“中流砥柱”。

  在淮安直属库涟水大东粮食收购点,大车与农户小车正在有序排队入场。

  为进一步优化收购流程、提升整体收购效率,大东粮食收购点创新服务模式,科学规划设置了3个入库机口。其中特别开辟1个专用机口作为农户小车辆服务绿色通道,确保散户售粮能够即到即卸、快速入库。同时,设置2个大型车辆专用机口,实现"大小车分流、快慢分道"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走进中储粮淮安直属库,化验室两台全新的自动分样器映入眼帘。

  “这台新型自动分样器的投用,让我们的质检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储粮淮安直属库仓储管理科副科长汪寒现场演示时介绍道,以857克标准小麦样品的分样为例,过去使用加拿大式分样器需要5分钟才能完成,现在仅需56秒。"自动分样器不仅提升了小麦样品的分样效率,其精度及自动化程度,更是大大减少了误差与劳动强度。

  在粮食收购现场,只见十二座浅圆仓排列整齐排列、机器轰鸣,小麦通过输送带自动传输至浅圆仓内。

  “这12座浅圆仓是我们库2023年启动建设的重点项目,今年正式投入使用后,已成为现代化储粮的标杆设施。”中储粮淮安直属库副总经理李松林介绍道,作为新型粮仓的典型代表,浅圆仓具有单仓容量大、机械化程度高、储粮性能优越等显著特点。

  在技术应用方面,该仓型采用智能控温系统,通过大功率粮食专用空调与冷谷机联动调控仓内温湿度;仓壁特别设计的回风管道可实现环流熏蒸全覆盖、效率高,配合智能氮气气调技术构建起绿色综合防控体系,既确保了储粮安全,又践行了环保理念,真正让入库小麦住进了“科技智能房”。

  从老式平方仓到智能浅圆仓,从老师傅“望闻问切”的经验判断,到青年才俊数字管控的精准施策,变的是技术装备的迭代革新,不变的是“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初心如磐。当智能粮仓的灯光照亮运河夜空,当移动实验室的屏幕闪烁数据光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坚实屏障,更是一个农业大国向粮食强国迈进的铿锵步伐。科技与匠心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端稳中国饭碗”的时代华章。(纪筱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