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9月25日电(张本甫)仲秋时节,运河之畔,水波荡漾。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走进江苏淮安。站在里运河边,看游船穿行、灯火映水,让人不禁想起这座城市与水相伴的千年故事。这里,曾是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这里,千百年来与洪水抗争、因运河而兴;这里,今天仍以一项项宏大水利工程续写“治水华章”。
淮安,缘水而兴,因水而美。
板闸古今:大运河畔的千年治水与文化活水
“运河之都”,这是淮安的一张名片。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这里不仅是漕运要地,更是治水重镇。自隋唐开凿运河以来,淮安就因河而兴、因水而动。
走进板闸遗址,砖石残影间依稀能感受到六百年前的盛况。展馆中,“因运建闸、因闸设关,因关兴镇”的逻辑主线,通过沙盘、微缩模型、沉浸式影像,再现了那段水运繁华的历史。
“板闸是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明清时期一度成为漕运‘咽喉’,决定着南粮北上的通畅。”讲解员介绍说。漕运的繁忙与治水的艰难,构成了这片土地上千年不断的奋斗史诗。
曾被泥沙掩埋,重新发掘出来的板闸(原址原样)
如果说,板闸作为一个水闸记录的是古代治水的智慧,那么板闸遗址公园则让历史与当下展开了一场对话。
公园占地逾7万平方米,自2023年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87万人次。园区里既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板闸遗址、钞关遗址,也有现代化的非遗市集、宝船餐厅和沉浸式夜游。夏季的“板闸夜未央”活动,灯火、音乐、戏剧交织,游客们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里,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活力。
“板闸遗址公园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守护者,更是文旅融合的创新者。”淮安水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建新说,“我们希望它成为淮安文旅的爆款IP,让历史真正融入生活。”
在这里,游客既能触摸古代治水的印记,也能体验当代文旅的魅力;既能理解大运河对中国历史的意义,也能感受“水韵淮安”今天的多元气息。
水工壮举: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擘画大治水格局
“陆地上有立交桥,水上也能建立交!”在淮安采访时,采访团听到当地人自豪地介绍。
这便是被誉为“亚洲最大水上立交”的淮安大运河枢纽工程。这里,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交汇,“上槽下洞”的设计,使通航与行洪互不干扰,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水上立交奇观”。
淮安大运河水上立交安澜塔
2003年建成的一期工程,将行洪能力提升至2270立方米每秒,使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而如今,二期工程的施工正如火如荼。
站在安澜塔俯瞰,施工场地机械轰鸣,车辆往来。淮安枢纽建设处副主任王洪玉介绍:“二期工程将在现有基础上扩建,新建30孔地涵,行洪流量提升至7000立方米每秒,防洪标准从百年一遇提升到三百年一遇。”
这不仅是数字的提升,更是整个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战略升级。二期工程总长162.3公里,对堤防、桥梁、枢纽等进行全面扩建和加固,涵盖5座枢纽、7座桥梁和33座穿堤建筑物,堪称系统化的“治水工程群”。
在2024年11月,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实现截流,这是关键节点。当天,近百台设备同时作业,三条堤坝合龙,场面震撼。随着800米长的临时河道启用,大运河通航得以保持,主体施工全面展开。
淮河入海通道二期工程正在施工
更值得关注的是,二期工程全面应用智能化管理系统:数字孪生监测、无人化测量、智慧调度平台,让工程进度和安全得到双重保障。
“等工程建成,淮河将有更宽广的排洪通道,中游防洪压力显著减轻,洪泽湖启用滞洪区的概率也将大幅降低。”王洪玉说。
千百年来,人们与洪水博弈,从肩挑手扛到超级水利工程,治水智慧在这里积淀、延续,并以现代科技不断进阶。
水韵新篇:奋力书写新时代“水之华章”
“水韵淮安”,不仅是一句宣传语,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里运河文化长廊,灯火辉映水面;在洪泽湖湿地,候鸟翩翩起舞;在白马湖畔,生态修复与乡村旅游相辅相成。水,塑造了淮安的风貌,也滋养了城市的文化与生活。
淮安里运河夜景
“运河边散步、湖畔看鸟、夜晚赏灯,这就是我们的日常。”市民李阿姨笑着说。
如今的淮安,正在把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发展优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水工科技体验园打造,让这座城市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生。
更重要的是,淮安正在探索“水文化+产业+旅游”的融合路径。板闸遗址公园的夜游经济,洪泽湖的生态旅游,白马湖的绿色农业,正成为“水经济”的新亮点。
淮安里运河畔的花街
“治水是生生不息的奋斗,我们要守护好这片水土,让淮安的水更清、更美,让百姓的生活更幸福。”淮安水利局相关人士表示。
千年运河奔流不息,千年治水精神代代相传。今天的淮安,正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水之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