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查学位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手机上输个地址就能查,太方便了!”近日,在昆山市政务服务中心教育窗口,市民李女士通过“五年一学位”线上查询系统,很快查到了自家房产的学位使用情况,不禁为这项便民举措点赞。
这一变化,源于苏州市教育局开展的“换位跑一次”行动。行动开展以来,苏州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班子带头以“办事群众”“学生”“家长”“送教老师”等身份深入一线,累计发现并解决教育服务痛点问题数十项,优化机制12项,用“沉浸式”体验和“靶向性”整改,让教育服务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把“问题清单”变成“服务清单”
“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复杂,线下咨询要排队,线上提问半天没回复,真着急!”今年高考季,苏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志芳以“考生家长”身份体验志愿填报服务时,真切感受到了群众的焦虑。
不止于此,在教师招聘报名现场,体验人员发现“工作经历”填写要求表述模糊,考生反复修改;找回密码仅支持手机号验证,部分考生因手机号变更无法登录;报名高峰期系统卡顿,影响报名效率。在校园里,体验人员换位为“学生”,发现午餐高峰期排队超20分钟,冬季饭菜凉得快;部分学科课程“跨度大”,学生理解难。针对特殊学生群体,体验人员跟随送教团队走进残疾儿童家庭,看到送教老师不仅为每个孩子定制个性化教学计划开展授课,还要指导家长帮助学生进行康复训练。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群众心头的‘大事’。”周志芳表示,通过高频事项、校园生活、特殊群体三个维度的体验,已梳理出23项具体问题,形成“问题清单”,为后续整改明确了方向。
——让教育服务“跑”得更快更优
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解决问题才是关键。针对“问题清单”,苏州市教育系统从“便捷、质量、安全、健康”四个维度发力,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
在优化服务流程上,高考志愿填报打造“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线上开通预审平台,12小时内反馈修改建议,直播答疑超30场,观看人数超50万人次;线下推行分时段预约,咨询效率提升6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办理时长从3天缩短至1天,材料提交从“多次跑”变为“一次办”。
提升教学质量方面,某中学增设初高中物理“过渡课程”,缓解学习压力;推广“讲授-探究-反馈”教学模式,学生课堂参与度从40%提升至85%。作业设计实行“分层+个性化指导”,教师通过“智慧课堂”系统分析学情,累计提供个性化指导超10万人次。
校园安全和饮食保障也同步升级。全市学校配齐安保人员,安装“一键报警”装置和人脸识别系统,报警响应时间缩短至3分钟,夜间及非工作时间响应效率达100%;校园餐推行“集采+盲采”模式,食材价格下降15%,吴中区明确食材成本占比不低于70%,高新区实行“ABC+1”套餐制度,学生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
——让“为民服务”成为常态
“要让‘换位跑一次’不是一阵风,而是长效机制。”周志芳说,当地教育部门已建立三项机制确保服务持续优化。
建立志愿指导机制。市县两级在各校建立志愿指导组,帮助家长办理转学手续、指导教师申报职称,开展家庭教育讲座500余场,覆盖家长超10万人次。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实行“整改台账+定期督查+满意度调查”闭环管理,教育局官网公示整改成果,24小时热线和微信公众号“意见反馈”入口受理诉求,办结率达98%。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将“换位跑一次”纳入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评优晋升挂钩,推广优秀案例,开展服务创新大赛,激发干部职工动力。
如今,在苏州,从学位查询“一键通”到校园餐“多元选”,从特殊儿童“送教上门”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换位跑一次”行动正悄然改变着教育服务的方方面面。接下来,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还将持续深入一线,关注教育领域的每件“关键小事”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温暖,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学在苏州都挺好”。(夏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