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9头增至8502头成全球最大麋鹿种群 盐城书写全球濒危物种复壮“中国样本”
文/本报记者 郑生竹 陆华东
39年前,39头麋鹿从英国伦敦登机,远渡重洋落地上海虹桥机场,经汽车轮渡越江北上,抵达江苏盐城大丰麋鹿保护区。这一原本来自中国的特有物种,飘零海外一个多世纪后终于“回家”。
目前,栖息在保护区的麋鹿种群已增长至8500多头,保护区成为世界最大麋鹿基因库,繁殖率、存活率及年递增率均居世界首位。
近期,2025全球滨海论坛在盐城召开,与会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副总干事斯图尔特·马吉尼斯接受采访时表示,盐城大规模复壮麋鹿种群的成功实践,可为全球类似濒危物种重新引入带来诸多宝贵经验。
归来
麋鹿俗称“四不像”,是中国特有物种,对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安全和营养功能完整具有重要价值。汉代以后,因人类捕杀、栖息地破坏等原因,麋鹿种群日益稀少。清末,仅存于北京南海子皇家鹿苑的数十头麋鹿因战乱流散海外。
英国乌邦寺庄园曾是麋鹿在海外的“避难所”。“我父亲总是说那些是中国的鹿,他一直希望有朝一日它们能重返中国。”庄园主人十五世贝福特公爵说。
为迎接麋鹿“回家”,早在1984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就组织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到大丰考察,确认这片滨海湿地适宜麋鹿生活。经国务院批准,原林业部和江苏省在此联合建立麋鹿自然保护区。
198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从英国动物园中挑选了39头麋鹿赠送给盐城大丰麋鹿保护区。
刚上任的大丰县副县长杨国美,接到的第一项重任就是筹建保护区、迎接麋鹿归来。8月14日,装载麋鹿的卡车徐徐驶入保护区。“箱门一打开,麋鹿走出来那一刻,在场的同志鼓掌欢呼!”杨国美说,祖国强盛了,麋鹿也回来了。
尽管做足准备,由于“离家”太久,麋鹿归来后面临诸多挑战。消化不良、皮下血肿、母鹿流产……回到故乡的麋鹿反而“水土不服”。没有可供参考的技术资料,保护区工作人员只能起早贪黑地细心照护,慢慢了解麋鹿的生活习性,不断摸索治疗各类疑难杂症的办法。
1987年首次繁殖、1992年种群破百、2006年种群破千……经过当地政府、保护区的持续坚守与精心呵护,大丰麋鹿种群数量持续刷新纪录。
大丰是整个中国麋鹿种群数量复壮的生动注脚。截至2024年底,中国麋鹿种群已达1.4万头,拥有92处栖息地。
守护
下午4点,保护区饲养员卢海飞准时开着喂料车来到投喂点,成群的麋鹿迈着轻快的步伐,从四周聚拢过来。
“一天两顿,雷打不动。”卢海飞指着眼前堆积如山的饲料说,保护区圈养了1000多头麋鹿,它们一年要吃掉上千吨饲料,六个饲料池已经吃掉四个半,每年九月和十月,饲养员们要到周边农田收储玉米,粉碎的青贮饲料堆放在料槽内发酵45天,投喂前还得搭配上麸皮、豆粕等精细饲料。
6月7日在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拍摄的麋鹿(张龙 摄)
现在看来,保护区麋鹿的食谱十分精细,机械化饲养已是轻车熟路。而在39年前,多数保护区工作人员对如何喂养、保护知之甚少。
“守鹿人”面对的不只是关于麋鹿知识的匮乏,保护区严酷的工作环境也是一大挑战。据初代“守鹿人”徐安宏回忆,保护区所在的草滩荒无人烟,刚成立的几年不通水电,需要从邻近乡镇运输饮用水,而下雨天进出,得扛着自行车穿过泥泞的土路。
2006年,袁红平还是盐城师范学院的大二学生,因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第一次来到保护区。与大丰引进麋鹿“同岁”的袁红平,没想到这份远离都市繁华的工作,能吸引她干到现在。
“我们很多同事是一辈子在这里,把麋鹿当成自己的小孩,他们都是‘护犊子’的守鹿人。”袁红平说,在保护区一代代守鹿人中,每一代人会面对不同挑战。
对于“90后”俞晓鹏来说,他的挑战是怎么当好麋鹿的“奶爸”。2017年,俞晓鹏来保护区工作快满一年时,赶上保护区首次开展规模化驯养项目,这是一项收集麋鹿生化、行为、遗传、基因数据的重要课题。
接过刚出生的小鹿仔,第一时间抱回驯养室,擦洗、消毒、称量、打耳标,让它尽快喝上第一口初乳,俞晓鹏的驯养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没满月的鹿仔每隔四小时要喂一次奶,一天要喂四顿。驯养期间,俞晓鹏每天五六点就要起床,调好早晨的第一顿牛奶,6点半准时送到嗷嗷待哺声“爆棚”的驯养室里。
三个月哺乳期后,长大的鹿仔要回归鹿群。俞晓鹏开玩笑地说,在保护区内碰到不怕人的麋鹿,一般都是人工驯养的。即使驯养工作已于2019年结束,在日常巡护时,俞晓鹏还期待能与他一手带大的鹿仔们相遇。
令“守鹿人”倍感欣慰的是,随着中国各级政府加大对生态环保的重视,人力、物力投入不断加大,保护麋鹿已从最初少数人的工作扩大为全民共识。看见麋鹿陷入鱼塘、水渠,周边农民会及时联系保护区,协同救助。
新程
通过引种扩群、行为再塑、野化放归“三步走”,39年来,大丰麋鹿种群不断复壮,栖息在大丰的麋鹿已由最初的39头快速增加至8502头,其中野生麋鹿达到3600多头,大丰麋鹿保护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麋鹿基因宝库。
从绝迹神州,到奔跑在大江南北,麋鹿归来书写复壮传奇,为世界濒危物种的抢救性保护提供了成功典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物种引进指南》中写道:“麋鹿是全世界138个物种重引入项目中,最成功的15个之一。”
“我想向中国所有参与麋鹿保护的团队致以祝贺,你们共同缔造了这个物种重生的伟大奇迹。”曾到访过大丰麋鹿保护区的十五世贝福特公爵说,中国的麋鹿保护区建设令人印象深刻,既让公众在部分区域可以亲近麋鹿,又设置了大量供麋鹿自由栖息、野化的核心区。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与教育项目总策展人、动物行为学家帕特里克·鲁对中国在麋鹿保护方面的成就同样给予高度评价。“中国项目的成功令人倍感欣慰,这将向世界传递一个美好信息:国际合作能够创造物种保护的奇迹。”
在鲁看来,盐城大丰让公众进入保护区部分区域观察麋鹿、与之互动,让当地百姓、外地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保护行动的“实践者”。这种参与感是确保长期保护成效的关键,也给全球树立了示范。
为濒危野生动物重新引入探路的同时,近年来,盐城也在通过多种方式给快速壮大的麋鹿种群寻找新出路。
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刘彬介绍,麋鹿食量很大,种群壮大后,环境超载、部分植被退化等问题正逐步显现。为此,保护区已开展麋鹿迁地保护实验,向更多适合麋鹿生长的地方播撒生物多样性的“种子”。
喜爱麋鹿的国际人士常年关注大丰麋鹿复壮情况。他们表示,现阶段,在维持麋鹿种群增长的同时,更需开展跨越国界的交流、研讨与技术合作,持续优化麋鹿基因,实现人与麋鹿和谐共存。
刊于《参考消息》2025年9月30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