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2025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再启幕。在一组组融合两岸文化元素的主题花灯与无人机灯光秀中,灯会以慧聚广场和水乡周庄为天然舞台,同步铺开一幅两岸融合、科技赋能、文化共生的璀璨画卷,两岸同胞在光影交织中共解乡愁、共叙亲情。

  从1990年第一家台企顺昌纺织落户,到如今超6100个台资项目、700亿美元投资在此扎根,经济合作的“硬实力”背后,始终离不开人文交流的“软支撑”。

  伴随着一条闻名全国的“昆山之路”,缺少“对台之便”的昆山敢闯敢试,以“产”为引、以“人”为核、以“文”为脉,在“一城联动两岸”的实践探索中,跨越海峡蹚出一条昆台融合发展的“样板路”。

  以灯为媒,照亮“两岸一家亲”融合图景

  “5、4、3、2、1——”9月29日晚,随着倒计时划破夜空,慧聚广场的无人机如银梭织就天幕,与AR互动灯组变化出各种两岸元素和标语,一张张观望的脸庞被花灯映亮。

  中秋的核心是“团圆”,这是刻在两岸同胞血脉里的文化密码。“两岸花语”“一庭花影”“花蝶共舞”……徜徉慧聚广场通道、后山花园、文化长廊等,一组组主题花灯竞相争艳。走进院落里,“昆山妈祖杯”海峡两岸青年花灯设计比赛胜出的作品呈咖啡杯状整齐陈列两旁,在交相辉映中引人驻足。

  一旁的“宝岛又一村”商业街人潮熙攘,两岸乡音交织,台湾街头的店招被1:1还原,目不暇接的特色美食飘散“台湾味”。当晚,昆山还发布慧聚广场片区功能提升规划,未来将整合妈祖文化、青创基地、商业街区,打造“一站式”两岸生活圈。

  一盏灯,烘托的不仅是节日氛围,更在两岸融合进程中,逐渐变成一种超越传统叙事的深层联结。昆山还以灯为媒,串联两岸民俗文化日、全民奇遇嘉年华、城市记忆打卡点等两岸艺趣潮玩活动,以中华民族最朴素、最原始的情感为纽带,让融合从“共识”走向“共情”。

  50公里外的周庄正上演一场光影魔术。南湖湾水面,《只此周庄》广场的灯柱亮起刹那,数十艘花船同时点燃烛火。船夫摇橹穿过双桥,惊起水面星芒点点——那是“鱼跃星河”灯组在波光中游弋。

  灯会不止于观灯。这是一场覆盖全域的文化融合实践,以各具仪式感的方式,激活这份集体意识,编织“两岸一家亲”的崭新图景。

  在大渔湾湖畔,音乐喷泉、水上桨板轻运动文创市集与咖啡面包的香气交织;正仪戏曲文化片区里,两岸游客可以在实景中解谜《牡丹亭》,感受声光电技术赋能下的昆曲魅力;淀山湖镇则策划推出湖畔音乐会,从古典昆曲唱到现代阿卡贝拉,让祈福与放河灯的温情交融,深化“两岸同根、文化同源”的血脉联结。

  以艺为桥,跨越山海激荡文化共鸣

  粉彩为桥连两岸,十年坚守显初心。9月12日,“海峡两岸粉彩画家邀请展”十周年特展在昆山陆放版画艺术馆启幕,100幅粉彩精品首次跨越海峡、落地大陆,如同100个跨越山海的故事。9月26日,40余名两岸画家齐聚周庄,共同参与联合写生创作活动,并创作粉彩画作《双桥连梦》。

  这是一场跨越十年的两岸文化之约。时间回溯到2015年,大陆粉画艺术巨擘杭鸣时先生首倡举办海峡两岸粉彩画家邀请展,希望以艺术消弭隔阂,用色彩沟通心灵。台湾粉画推广协会理事长谢梦龙立即响应,当展览步入第十个年头时,他郑重提议其落地昆山,在10万台胞台属聚集地,体现画展的特别意义。

  大陆艺术家的笔触间,江南水乡的温婉柔情徐徐展开;台湾画家的色彩里,阿里山云的奔腾澎湃凝固成永恒。虽然风格各异,却共同诉说着中华文化的美学追求。

  台湾画家黄美伦带来的《一隅阳光》尤其引人注意,记录的是她在江西婺源写生时的感动。“当时阳光照在身上,感觉很温暖、很感动”,这种情感的共鸣,在昆山这片“台资高地”上,成为艺术超越地理界限的最好见证。

  艺术不只是悬挂于墙的静默作品,更是跨越海峡、连接心灵的文化使者。台企友达光电还特别为画展订制了专业艺术画屏,以尖端显像技术,极致还原粉画作品的细腻笔触和微妙色彩过渡,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更拓展了两岸数字艺术展陈交流的新空间。

  昆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影响深远,也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桥梁。在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作为2025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9月9日开幕的“一枝独秀 两岸同缘——昆曲艺术藏品展”同样诉说着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82岁的昆山作家杨守松用近十年时间辗转世界各地,将3800多件昆曲遗珍带回“昆曲故里”,其中近1200件是从台湾回归的珍贵藏品。

  在过去的23年中,上海昆曲艺术家周志刚、朱晓瑜夫妇先后39次去台湾,得知台湾水磨曲集昆剧团负责人陈彬有建一个昆曲博物馆的梦想后,将自己收藏的大批昆曲文物慷慨相赠。近年来,随着大陆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同时感觉自己建馆的理想难以实现,陈彬又在周志刚的推介下,悉数向杨守松“移交”。

  “今年春节后,所有文物安全带到昆山,一共7个纸箱,光清点登记就用了近3个月。”杨守松说,其种类繁多,包括服装、信札、手稿、工尺谱、黑胶唱片等,成为献给昆山的一笔重要财富,也见证了两岸同胞保护昆曲、弘扬昆曲的决心与默契。

  这些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物件,在两岸同胞的接力呵护下,正成为承接历史、启示当下、观照未来、绵延不绝的文明见证。

  以“青”为核,延伸两岸融合的“未来根系”

  在昆台融合发展的澎湃进程中,青年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亲历者与续写者,也是两岸对话的“未来根系”。

  玉峰山下,昆山大西门商业街区水乡韵味与现代业态相融。在台湾青年林芝羽的“胶个朋友”黑胶咖啡馆里,老式黑胶唱片里播放着曾风靡大陆的台湾歌曲,吧台前总是时不时聚集起相约而来的昆台青年。

  谐音“交个朋友”,恰如她扎根昆山的初衷。2016年,林芝羽作为首届昆台实习交流生踏上昆山这片热土。6个月的实习经历,不仅让她熟悉了这座城市,更在她心中种下了“用创意连接两岸”的种子,完成了从实习、就业到创业的“三部曲”。

  “来到一座城,就是一家人。”如今的她,已是苏台青年文化交流使者、昆山市优秀文化创意人才,更是昆台青年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黑胶咖啡馆还设计推出“双鹿奔富”礼盒,巧妙融合昆山“鹿城”美誉和台湾梅花鹿元素,成为两岸文化交融的生动载体。

  在昆山,从商业、金融、医疗到教育,像林芝羽这样奋斗在各个领域的台湾青年不胜枚举。这份青春的互动,不仅关乎情谊的绵延,更关乎一个包容、繁荣、共享的未来。

  昆台融合的乐章,正奏响新的旋律。在花桥经济开发区,梦世界两岸数字文娱产业园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新高地,大量两岸青年人才和明星在此汇聚。这里不仅是周杰伦在昆山的“家”,“你好,周同学”IP更成为新的文化顶流,编织着两岸青年共通的文化记忆。

  文化交流是心连心,而“精神家园”的建设,则是让彼此成为一家人。在昆山这片热土上,以“青”为核的交流融合正悄然生长,它不张扬,却有力;不喧嚣,却持久。

  目前,有3000多个两岸家庭在昆山共筑爱巢,近4000名台商台胞子女在昆山读书学习。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走进昆山、扎根昆山,在这里追梦、筑梦、圆梦,成为两岸合作交流中崛起的“青春力量”。

  所有的故事证明,善于招商的昆山,更善于“交心”。“今年是昆台‘牵手’的第35个年头。35年来,昆台越走越近、越走越亲,两地交流合作结出了累累硕果,昆山已成为广大台商台胞的‘第二故乡’。”昆山市委书记陈丽艳说。

  一个个耀眼的数字背后,伴随着的是海峡两岸中秋灯会、昆台文化交流月等多元活动,藏着一座城市刻进骨子里的“柔情”。也因此,昆山喊出“对台合作第一城”时,其实打造的是台商台胞真正的“心安之处”,一个因文化而走近、因走近而理解、因理解而相亲、因相亲而心安的家园。(朱新国 占长孙)